江蘇省情況簡介

江蘇省地處中緯度,平均氣溫13.5℃,年降水量800-1200毫米,無霜期達200-240天,氣候濕潤,四季分明。江蘇東臨太平洋,擁用1000多公里的海岸線,周邊有上海、浙江、安徽、山東三省一市環繞。長江、淮河、京杭大運河縱橫全省,長江水運連接中國腹地。這裡平原遼闊,河湖眾多,百草豐茂,世稱"魚米之鄉"。全省現有土地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平原面積占69%,居住著7110.16萬勤勞善良的人民,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93人。人傑地靈,民風淳樸。

江蘇現設南京、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南通、徐州、連雲港、鹽城、淮陰、宿遷和泰州13個省轄市,下設64個縣及縣級市。江蘇北部的灘塗開發、糧棉種植全國聞名。南部的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化工工業、汽車工業及輕紡、旅遊業構築起座座明星城市。
歷史文化

江蘇,得名于清際江甯府和蘇州府二府之首字,簡稱“蘇”。是我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

江蘇在春秋時期,分屬吳、宋等國,戰國時為楚、越、齊國的一部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分屬九江、會稽等郡。西漢時分屬徐州郡和揚州郡。三國時,蘇南屬吳,蘇北歸魏。唐朝由河南道、淮南道和江南道分管。宋代屬江南東路的一部分。元朝時,蘇北屬河南省,蘇南屬江浙省。明朝,建應天府,直隸南京。清朝初年為江南省的一部分。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為江蘇、安徽二省,江蘇省轄淮安府、揚州府、徐州府、江甯府、蘇州府、常州府、鎮江府、松江府,其範圍大致與現在相同。省的體制一直延續到民國以後。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四軍在蘇北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發動和領導人民進行了偉大的抗日戰爭。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南京解放。6月2日,江蘇全境解放,分設蘇南、蘇北兩個行政公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1953年1月,兩署一市合併,成立江蘇省人 民 政 府。1955 年2 月 舉 行 的 江 蘇 省 第 一 屆人 民 代 表 大 會 第二 次會議,選出由47名委員組成的江蘇省人民委員會,接替了原有的省人民政府。1966年1月,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中斷。1980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 正式恢復辦公。

江蘇地域和古老的黃河流域一樣,也是中華民族誕生的搖籃之一。從遠古時代起,在江蘇這土地上就有人類勞動、生息、繁衍。考古發現表明,在距今四五十萬年以前,江蘇境內就生活著丹徒“高資猿人”;在距今四萬至一萬年前,“泗洪下草灣人”、“丹徒人”、“溧水人”、“宜興人”等遠古居民,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距今六七千年前,北自淮河流域,南至太湖的廣大區域,分佈著許多原始的氏族部落。從淮安青蓮崗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炭化小米,吳縣草鞋山文化跨越中發現的炭化秈稻、粳稻、大米、野生葛纖維織成的羅紋葛布線片以及“杆欄式”房屋建築遺存,昆山千墩、吳縣張陵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批史前玉器琮璧文化來看,江蘇境內古人類創造的文化位居當時其他地區的前列。

江蘇是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春秋時期,吳、青銅器的冶煉和鍛造,已聞名遐邇。吳王夫差特辟冶城於今南京朝天宮鑄造寶劍。西漢時,蘇北已開始牛耕。三國以後,南京曾為六朝古都,吳、東晉、宋、章、梁、陳皆建都于此,成為南方的經濟文化重心。隋唐以後,全國經濟重心逐步南移,“天下大計,仰于東南”,“賦之所出,江淮居多”。大運河的開鑿,淮北鹽場的建灘,繁華的揚州城應時而起,成為東南財賦、漕運、鹽鐵轉運的中心。唐、宋時期,蘇常熟,天下足,江蘇經濟在全國舉足輕重。宋、元之間,松江府的勞動婦女黃道婆,從海南島學來的種植木棉和紡紗織布的技術,在蘇州、松江一帶廣為傳播,促進了蘇南地區手工業經濟的繁榮和發展。

明代中葉以後,蘇州、松江、南京等地,是我國資本主義萌芽的必祥地之一,在這些地區產生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新型階級關係。當時的蘇州是絲織業、棉織業、染坊、踹坊的中心。鴉片戰爭後,外貿中心自廣州移至上海,刺激了長江三角洲地區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和發展。十九世紀末葉,繅絲、紡織、麵粉、採煤等近代工業,在 無 錫、 南 通、 蘇 州、 徐 州 等 地 陸 地 興 起。



江蘇是富於光榮革命傳統的地區之一。在這裡,曾有無數志士仁人、民族英雄、革命烈士、進步思想家譜寫了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不朽詩篇。在現代史上,出現了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張太雷、瞿秋白、惲代英。南京是辛亥革命臨時政論所在地,孫中山先生曾在這裡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在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和大批革命志士在江蘇大地上進行過預期卓絕的鬥爭,南京雨花臺下灑遍了他們的鮮血。抗日戰爭時期,江蘇成為新四軍的抗日根據地,皖南事變後,新四軍部重建于鹽城,陳毅同志任代理軍長,劉少奇同志擔任華中局書記兼任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江蘇境內取得了著名的黃橋之戰、蘇中戰役、宿北大戰的勝利。在1948年聞名中外的淮海戰役之後,1949年4月,中國 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南京解放,江蘇新生。
自然地理

位置

江蘇省簡稱蘇,位於我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介於東經116°18′-12157′,北緯30°45′-35°20′之間,地居長江、淮河下游,東瀕黃海,西連安徽,北接山東,南與浙江和上海毗鄰。全省面積10.26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06%。

地貌

境內地勢平坦,平原遼闊,無崇山峻嶺,而多名山巨澤,湖泊眾多,水網密佈海陸相鄰。省境除北部邊緣、西南邊緣為丘陵山地,地勢較高外,其餘則自北而 南為黃淮平原、江淮平原、濱海平原、長江三角洲所共同組成的坦蕩大平原。全省平原面積7.06萬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9%;水哉面積1.73萬平方公里占16.9%;丘陵山地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占14.3%,位於連雲港市郊雲臺山的玉女峰是全省最高峰,海拔625米。江蘇省平原面積之多,水域比率之大,低山丘陵崗地面積之少,在全國各省區中均居首位,故有“水鄉江蘇”之稱 。

水系

江蘇是僵水域面積比例最大的省份,水網稠密,全省有大小河道2900多條,湖泊近300個,水庫1100多座。平原地區河渠交叉,河湖相通,流域界線頗難劃定,依地勢和主要河流的分佈狀況,全省主要流湖泊大致可分為沂沭泗水系、淮河下游水系、長江和太湖水系等三大流域系統。沂沭泗水系諸河位於廢黃河以北,皆發源于山東沂蒙山區,沿傾斜之地勢進入省境。主要河流有沂河、沭河、新沂河、新沭河等;淮河下游水系指廢黃河以南,長江北岸高沙土以北地區的河流,主要水道有淮河、蘇北灌溉總渠、串場河、新通揚運河等,水路系統比較完整;長江和太湖水系是指長江北岸高沙土以南地區的河流。長江穿越境內長約418公里,河 流面 積3.9萬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為全省公里,太湖流域為全省湖泊密集區,有大小湖泊180多個,江南運河斜貫長江與太湖間,能有效調節水量。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江蘇水資源十分豐富,境內降雨年徑流深在150-400毫米之間。地面徑流資源分佈南部大於北部,丘陵山區大於平原。降雨徑流年內分配主要集中在汛期,年際變化幅度很大,枯水年降雨量少、蒸發量大,年徑流很小,洪澇年降雨量大,徑流較大。本省地處江淮沂沭泗五大河流上游,長江橫穿本省南部,江水系本省最可靠的水資源。境內有太湖、洪澤湖、高寶湖、駱馬湖、微山湖等大中型湖泊,以及大運河、淮沭河、串場河、鹽河、通榆運河、灌溉總渠和通揚運河等各支河,河渠縱橫水網稠密。河湖除承受當地地面徑流外,並承受上游15個省區200萬平方公里以上的來水。大水年份,本省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枯水年份,上游水少,往往造成嚴重乾旱。本省平原地區廣泛分佈著深厚的第四紀鬆散堆積物,地下水源豐富。在地表下350米以內分淺水層和深水層,埋深在40-60米以內的淺水層是農灌主要開採對象60-80米以下的深水層是城市工業及沿海局部居民供水開採層;全省地 下水總量對農灌具有開採意義的是徐淮淺層水約29.57億立方米/年,供墾區及海塗開發,人畜飲用的沿海深層地下水5.85億立方米/年。此外山丘區在徐州、銅山縣灰岩也已查明有豐富的具開採價值的地下水。

礦產資源

本省地跨華北地和揚子准台兩大地質構造單元,有色金屬、粘土類、建材和稀有金屬、特種非金屬是江蘇省幾類優勢礦產。目前已發現的礦產品種100種,已探明儲量的67種,其中建材、粘土等34種單礦儲量列全國前十位。全省已發現的礦產地900多處,鉛鋅礦同時伴生銀及部分金等有色金屬及貴金屬礦產,是本省較豐富的礦產資源。稀有金屬鍶儲量居全國首位。熔劑石灰岩、白雲岩、蛇形岩、熒石等冶金輔助原料等資源也較豐富。粘土類礦產有凹凸棒石粘土、膨潤土、陶土、塑膠粘土、瓷石等,品種齊全,量大質優,居全國首位。建材礦產中有水泥灰岩、石膏、大理石,還有浮石、凝灰岩、珍珠岩、蛭石、岩棉用玄武岩、矽質粘土等,玻璃用石英沙、石英岩等也儲量豐富。此外,還有柘榴紅寶石、藍寶石、水晶等寶石類礦產及特種非金屬礦產金剛石砂礦。
人口

人口規模

江蘇人口多,密度大。1995年末,全省總人口為7066.02萬人(常住人口)其中男性人口3589.56萬人,占50.80%,女性人口3476.76萬人,占49.20%,人口性別比為103.25(女=100)。總人口占 全 國 人 口 比 重 為5.83 比1994 年 低0.03 個 百 分 點。 全 省 人 口增 長 率穩定下降,比1994年降低0.09個百分點,但省際間淨遷入人口增加,特別是外省戶藉人口大量流入,逐漸成為省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1995年1%人口抽樣調查表明,總人口中外省淨流入人口占0.57%,比1990年上升0.08個百分點。全省人口密度繼續上升,1995年末為689人/平方公里。


江蘇省市縣名簡表(1998年)

地級市(13) 縣級市(31) 縣(33)

南京市:江甯縣、江浦縣、六(lù)合縣、溧水縣、高淳縣

無錫市:江陰市、錫山市、宜興市

徐州市:邳(p?)州市、新沂市 豐縣、沛縣、銅山縣、睢(su?)寧縣

常州市:武進市、金壇市、溧陽市

蘇州市:常熟市、張家港市、太倉市、昆山市、吳縣市、吳江市

南通市:如皋(g?o)市、通州市、海門市、啟東市 海安縣、如東縣

連雲港市:贛榆縣、東海縣、灌雲縣、灌南縣

淮陰市:淮安市 淮陰縣、漣水縣、洪澤縣、盱眙(x?yí)縣、金湖縣

鹽城市:大豐市、東台市 響水縣、濱海縣、阜寧縣、射陽縣、建湖縣、鹽都縣

揚州市:高郵市、儀征市、江都市 寶應縣、邗(hán)江縣

鎮江市:揚中市、句容市、丹陽市 丹徒縣

泰州市:興化市、薑堰市、泰興市、靖江市

宿遷市:宿豫縣、沭陽縣、泗陽縣、泗洪縣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