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佛山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
白佛山又名危山、金螺山,俗名白虎山。位於東平縣城西側,海拔300米。山雖不高,卻是“十裡長山”之首。十裡長山,自北至南,大小數十山頭,似巨龍逶迤南去,並由低漸高,白佛山為最南峰,拔地而起。從此南至徐州,再也沒比她更高的山了,碑文稱其“雄鎮一方”。白佛山曾稱“危山”,自山前遠眺,整座山如一尊端座並對天常笑的彌或者佛,那佛面、佛膀、佛胸、佛膝、佛手、佛身上掛的佛珠無不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古人稱山為“危山”,更為形象不過。
白佛山石窟造像群座落在山陽海拔300米的幽谷岑寂之處,共分四窟,造像148尊(今存138尊)。年代從大隋開皇七年(西元587年)至宋開寶年間(西元968-975年)。
主窟即隋窟。窟口面陽,內正中有釋加牟尼圓雕座像。身高6.6米,高坐蓮台,面目端莊,雙目微合,神態凝重,肅穆偉岸,氣韻非凡,據專家考證,此價像好多“既有我國其它石窟隋代造像共有的特點,更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保存如此完美全國實屬少見。主像兩側,即東西兩壁,排列小龕。每造像多在1-5不等,大者高0.5米,小者僅有十幾釐米,或端坐蓮台,或合掌而立,神態各異。龕旁刻有像主題記不,筆法雄健,字體從隸到楷過渡階段的風韻。東壁最下方有一長方形龕,內雕涅圖。主像頭南仰臥,肋骨裸露,弟子們圍坐身旁,或低首不能適應致哀,或仰面嚎啕,或捧頭,或抱腳,神態各異,是幕活生生的弔喪景象。窟外有大隋開皇七年寺主王子華等刻字。
唐窟位於隋窟的西側上方20米處的峭壁上。窟有兩口,一向南,一向西,面南口下為斷崖,只有從西口攀緣人工石窠(當地群眾稱摳罐子鼻)方可出入,真是不險不成遊也。內有造像3尊,中為一圓雕座像,高24米,兩膝下垂,面南端價值座,高內髻,戴法網,兩耳垂肩,面目豐滿碩長,嘴似菱形,唇黨風不正潤頤豐,鼻樑略高,整個頭部表現的統一和諧,比例勻稱,雕刻極精細,通體光亮,形態逼真,可稱唐刻之精華。主像兩側各有一侍者,跏趺狀,頭戴寂天寞地寶冠,身著袈裟、瓔珞,亦通體磨光。
宋窟位於最東側,內有造像12尊,其中最為可貴的是東壁上賭徒雕造的鑒真大師高浮雕造像,造型和面目酷似鑒真肖像。雕刻細膩,線條流暢,充分說明了中華民族對這位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傑出貢獻的一代使者的崇敬和愛戴。
唐龕,位於主窟西側。以石壁鑿拱形龕,內有造像3尊,被專家考證為一佛二弟子像。
與造像同時的有造像題記近千言,以隋窟中最多最完整。清代著名學者陸增祥到此考察,把白佛山隋窟中的部分造像題記及寥外部分題記截稿入八室金石補正一書中。
除造像題記外,摩崖上還有一些讚美白佛山的刻字。其中以明代萬曆年間所刻白佛山贊最佳,陰刻,字體漢隸,脈出張遷碑,筆力雄健,俊秀挺拔,古拙樸實,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書法價值。
白佛山石窟造像,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的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她不但以自身的文物數量多、價值大而聲冠齊魯,而又以自然風光秀麗吸引著遊客。山南大清河如玉如練、蜿蜒西去,西有東平湖波光鱗鱗、白帆如織,東有縣城閣亭榭、五彩斑讕。山頂有黑雲洞、白雲洞。夏秋季節,雙洞吐雲如蓋,旋繞山頭。近幾年來,日本、波蘭、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等國際旅遊團體學者和國內遊人斷來白佛山觀光考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