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西漢帝陵與陵園(1)

“事死如生”漢帝陵
——陝西西漢帝陵與陵園

西漢是我國封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封建社會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基本上都完成於西漢。封建社會對禮儀典章制度及其重視,喪葬制度是禮儀典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皇帝陵墓,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最高喪葬禮儀,漢代喪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說是西漢封建統治階級社會歷史活動的縮影。對西漢帝陵的勘探與發掘,使我們對西漢歷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
20世紀初曾有日本學者對漢長安城周圍的西漢帝陵進行過調查。西漢帝陵的系統考察,始於20世紀60年代。通過對西漢11個陵的調查,諸陵的位置、範圍、封土、附屬的後妃墓及陪葬墓等情況大致明瞭。七八十年代對長陵陪葬墓、茂陵陪葬墓、陽陵刑徒墓地、杜陵陵園及從葬坑、漢高祖薄姬南陵從葬坑等遺存進行了發掘。80年代初對杜陵的發掘,推進了漢代帝陵的研究。1997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對陽陵進行了全面考古鑽探和較大面積的試掘。
西漢11個皇帝的陵墓,除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位於渭河以南西安市東郊的白鹿原北端及南郊的少陵原上,其餘九位均安葬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原上,西起興平縣豆馬村,東到咸陽市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茂陵、漢昭帝平陵、漢成帝延陵、漢平帝康陵、漢元帝渭陵、漢哀帝義陵、漢惠帝安陵、漢高祖長陵、漢景帝陽陵。為什麼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沒有修在咸陽原上呢?一方面是因為漢代帝陵埋葬有嚴格的昭穆制度;一方面文帝利求節儉,所以選擇在因山為陵。宣帝當皇帝之前“周_?rdquo;、“尤樂杜、?之間,率常在下杜”(《漢書·宣帝紀》),他的父母均葬于長安城東南,所以宣帝築陵于杜東原。
西漢帝陵的形制有兩類:一類是霸陵因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於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築有高大的覆鬥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余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後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後墳丘大小幾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從陽陵開始,在帝后墳丘的四周築平面方形的夯土垣牆,每面垣牆的中央各辟一門,門外立雙闕。這種圍墳丘一周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后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
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長陵陪葬墓規模最大。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衛青、霍去病墓。這些帝陵加上皇親國戚、權臣列侯的陪葬墓自東而西綿延百里,正如古詩所雲:“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彥謙《長陵詩》)。長陵開始置陵邑。漢朝建都長安以後,便將齊、楚諸國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遷到長陵邑來。自此而後,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遷到各陵邑中去,將有實力的豪族控制在長安,以便鞏固漢朝的統治。漢元帝永光四年(西元前40年)下詔罷置陵邑,因為強迫移民而使百姓破產,引起社會上的動盪不安,設置陵邑對鞏固政權已不起作用,所以從渭陵開始廢置陵邑。
西漢有些皇帝還按帝陵規格修建其父或其母之墓,或以皇帝、皇后的禮儀安葬,如漢太上皇陵、薄太后南陵、鉤邑夫人雲陵,以及宣帝父母史皇孫和王夫人的陵墓等。這些陵墓或在皇室帝陵陵區附近,或在陵區之外的京畿之地。
杜陵在今西安市東南郊曲江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於1982年至1985年,開展了對漢宣帝陵和孝莊王皇后陵的陵墓、陵園、寢園及杜陵的陵廟、陵邑、陪葬坑和陪葬墓的考古勘察;並對帝陵陵園東門和北門遺址、寢園的寢殿遺址、一號和四號陪葬坑進行了考古發掘。漢宣帝陵封土底部邊長175米,頂部邊長50米,高29米。陵墓居陵園中央,四面正中各有一條墓道通向地宮,四條墓道的大小、形制基本相同。墓道底部為斜坡墓道,均填土夯築。陵墓周圍築有牆垣,四面牆垣正中各辟一司馬門。陵塚東南575米為王皇后陵,其封土及陵園形制與杜陵相近,只是規模較小,建築也較簡陋。漢宣帝陵東門遺址距封土120米、通寬85米、進深20米,由門道、左右塾、左右配廊、散水等組成,佈局規整,結構合理。帝陵寢園遺址位於杜陵東南,寢園四周築牆垣,平面為長方形,占地20,880平方米。寢園內發現寢殿和便殿兩大組建築遺址。寢殿是寢園的主體建築,位於寢園西部,大殿建在長方形的夯土台基上,用以祭祀。便殿在寢殿以東,是一組多功能的建築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間組成,供存放皇帝衣履器物和祭祀者休息閑宴之用。在杜陵東北還發現了可能是陵廟的遺址。杜陵從葬坑發掘面積雖小,但出土的數以百計的裸體陶俑和車馬器、兵器、金餅、建築材料以及其他銅器、陶器、漆器等,顯示出西漢帝陵極為豐富的埋藏內涵。杜陵既對西漢前期帝陵禮儀制度有所承襲,又對後代帝陵發生影響,在漢代帝陵中具有代表性。杜陵的發掘使我們對漢代帝王陵墓的陵區以及禮制建築的佈局、形制有了清楚的認識,表明了西漢帝陵是當時都城長安的縮影,其陵園形制、佈局是仿照皇宮進行建造的,使我們對漢代帝陵有了直觀地瞭解。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