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有什麼名勝古跡?

白塔山公園

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為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15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圓基,上著綠頂,各面雕有佛像,簷角系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辟為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為三台建築群,依山而築,飛簷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回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台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山下為中山橋,二者已連為一體,成為蘭州旅遊的必遊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為號,裡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為紀念這場戰鬥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為“太平鼓”,並成為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黃 河 勝 景

象徵中華民族發祥地的黃河,以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下的涓涓細流卡日曲和約古宗列曲為源,經過2100多公里的行程,進入蘭州境內。黃河總落差達4400多米,頗為壯觀,在蘭州轄區為內有八盤峽、柴家峽、桑園峽。這裡有堅實岩層,水流不易下切,形成峽谷、急流。峽谷兩岸是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水勢洶湧澎湃,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蘭州地處黃河上游眾多峽谷的中心。如果從八盤峽乘舟溯源而上,有鹽鍋峽、朱喇嘛峽、牛鼻子峽、劉家峽、寺溝峽、積石峽、公伯峽、李家峽、松巴峽、阿什貢峽、龍羊峽;如果從桑園峽順流而下,橫亙著大峽、烏金峽;紅山峽、黑山峽、青銅峽。這些峽谷神奇秀美,各具特色,美不盡收。以蘭州為中心的黃河上游峽谷帶之間,有15個較大的盆地。盆地、峽谷相間,一束一放的河道特徵,為黃河的梯級開發,為修築水壩、管道、發電、灌溉、防澇、防洪、以及養魚等綜合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蘭州是遊覽黃河峽谷的勝地,是綜合開發黃河峽谷的中心。黃河可稱為四季河,它那隨季節變換的美景令人陶醉。夏秋是黃龍飛騰的季節,河水暴漲,河面加寬,山澗洪水和黃河支流帶來的巨量泥沙,湧入黃河,濁浪滾滾,吼聲隆隆;冬天黃河蘭州段碧綠澄清,自11月上旬開始,從西伯利亞和我國新疆、內蒙、東北等地飛來天鵝、灰鶴、大白鷺、蒼鷺、斑頭雁等候鳥棲息在黃河淺灘和河心小島上過冬;春天來了,黃河上游地區的積雪和冰河開始解凍,黃河蘭州段的水質開始由澄清變灰藍,河水經過冬天的沉默之後,又發出叮冬叮冬的聲響。這時黃河兩岸草木葉綠,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五 泉 山

五泉山是皋蘭山麓的一個大型山體園林。因為該風景區有“甘露”、“掬月”、“摸子”、“惠”、“蒙”五眼泉水得名。園內林木蔥郁,清泉潺潺,山環水泄,十分秀雅。園內的建築群,層樓疊閣, 長棧典廊,依地就勢,佈局各異,形態萬千。有“嵯峨宮殿聳天穹”的崇慶寺,有“回環拱抱若關鎖”的文昌宮,有“飛閣危樓駕碧空”的千佛閣,有“柳煙花霧繞蓬萊”的半月亭。此外還有酒仙祠、嘛尼寺、武候祠、大悲殿、地藏寺、臥佛殿、中山紀念堂等建築。是一處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公園景點以五眼名泉和佛教古建築為主,海拔1600多米,占地267000平方米,有明清以來的建築群10餘處,1000餘間,建築面積一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園內丘壑起伏,林木蔥郁,環境清幽;廟宇建築依山就勢,廊閣相連,錯落有致。五泉山中峰高處為古建築群。從山門沿中間通道直上,有蝴蝶亭、金剛殿、大雄寶殿、萬源閣、文昌宮、地藏寺、千佛閣等古廟宇依山就勢排列,層層相疊,以石階亭廊相連。中峰兩翼為東西龍口,五泉沿東龍口──文昌宮──西龍口一線呈弧形排列,懸於山腰。各泉間又以石階棧橋和亭閣四廊相連。
五泉山於1955年辟為公園,原有的亭臺樓閣都已修茸一新,經過綠化和建設,園內曲徑通幽,現已成為重要的旅遊勝地。每年農曆四月初八,山上舉辦廟會,除浴佛和法事活動外,還設有花卉展覽和各種民俗文化活動。每年春節期間還舉辦燈飾展覽。五泉山現已成為蘭州人休閒旅遊的首選去處,也是來蘭遊客值得一游的理想目的地。

中 山 橋

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西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裡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裡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 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為“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梁,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蘭山公園

位於蘭州市區正南皋蘭山上,系新建的山林公園。整個公園依山佈景,低處始自五泉山東側的枇杷嶺,高處至三台閣,逶迤10餘公里,占地面積5200畝。山上樓臺亭閣,錯落有致,紅柱碧瓦,相映成趣,是人們納涼賞景的理想場所。園內三台閣是蘭州市南屏障的頂端建築,高三層,上建一亭,氣勢雄偉。在此俯瞰市容,黃河穿城而過,市容盡收眼底。傍晚時分,遠山雲蒸霞蔚,市內萬家燈火,場景壯觀。公園曲徑蜿蜒,遊樂城娛樂項目齊全,小跑車、八卦陣、謎宮、彩宮、魔窟等遊樂設施使人們流連忘返。公園附近有四千多年前的人類活動遺址、清代軍事防衛墩台、解放蘭州的營盤嶺戰場等文物古跡。蘭山自古一棵樹,解放後,蘭州人冬天背冰上山,初春植樹綠化,但收效甚微。1983年,蘭州市政府建成上水工程,由四十多家單位劃片承包,綠化建成了蘭州市第一座人造森林公園。到蘭山公園旅遊,可乘車直達,也可以在五泉山公園東門口乘纜車扶搖直上,該纜車行程長度和爬高度均屬全國第一。

白 塔 寺

白塔寺位於蘭州黃河北岸的白塔山巒上,建於元代,明景泰年間(西元1450年∼1456年),由鎮守甘肅的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西元1716 年),巡撫綽奇又加以擴建。寺內著名建築物是白塔。該寺平面呈長方形,白塔居於其中,塔身八面七級,每級塔面都有佛像和鈴鐺,高約17米,上有綠頂,下築圓基,身堊如雪,莊嚴俊秀。 據碑載,塔建成後數曆地面是准堤菩薩殿,東西兩面各有配殿四間。白塔寺東鄰還有雲月寺、三星殿、迎旭閣等建築。登臨白塔寺環眺,遠山近水歷歷在目,朝霞似錦,暮色如畫,金城市貌,一覽無餘。解放後,在白塔寺東西兩側,修建了喜雨亭和東風亭,在山腳下的一、二、三台,修築了七級雲鬥的二台排廈和兩個錯角重簷的四角亭。以白塔寺為標誌的建築群,形成了蘭州市又一座雄偉粗獷的大型公園——白塔山公園。

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位於蘭州西南80公里處,是絲綢之路上的文化瑰寶。當你乘艇流覽過萬頃碧波、水天一色的劉家峽水庫之後,向西在水庫的懸岩上便可以看到炳靈寺石窟。石窟共有34個洞窟,149個佛龕,石雕、泥塑800軀,壁畫900平方米。它創造于西秦建弦元年(西元420年左右)是明代的一大佛教勝地。其中有一尊雕塑在岩壁上的坐佛,形體高達27米,雕塑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充分顯示了北魏藝術工匠的高超技巧。“唐述窟”(羌語是“鬼窟”)是炳靈寺眾多洞庭湖窟中年代最早、空間最大的一個洞窟。窟內的壁畫多為佛說法圖和供養人像,筆力挺拔,線條流暢,具有鮮明的西貴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