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 海澱區

海澱區旅遊簡介

海澱區位於北京城區西北郊的城鄉結合部,全區面積426平方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最寬處29公里,平原約占全區面積的四分之三。全區共轄11個鄉和17個街道辦事處,常住人口144.3萬人,其中擁有大學專科以上學歷的人口近36萬,約占人口總數的25%。

海澱區人傑地靈,智力高度密集,人文自然景觀豐富,是著名的文化旅遊區和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海澱區教育發達,境內有290所幼稚園,152所小學,81所中學,3所特教學校和50所高等院校。其中,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知名學府雲集區內,使海澱區成為著名的“大學城”。

海澱區的山形水勢等自然地理條件十分優越,加之金、元、明、清幾代皇帝都在此大興土木,名勝古跡多達100餘處,將人類文明融于大自然的秀麗風光之中,全區涉外旅遊企業40餘家。

海澱區科研力量雄厚,全區擁有科學技術人員10萬人,138個科研院所,其中著名的中國科學院、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坐落在本區。再加上中國專利局、國家科技情報所、北京圖書館亦處本區境內,使海澱區將科研力量、科學儀器設備、圖書情報資訊、科研成果等高度密集于一體,成為全國首屈一指的“智力庫”。

改革開放以來,海澱區利用得天獨厚的教育、科技資源發展經濟,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在全區經濟發展中的先導和基礎作用,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一大批科技成果已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素有“中國矽谷”之稱的“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在1988年已發展為占地100平方公里的“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並擁有2平方公里的永豐工業基地和1.8平方公里的上地資訊產業基地。目前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已擁有新技術企業4000餘家,新技術、新產品5000余項,大第新技術企業的生產正逐步形成產業化、規模化,一批優質產品已進入國際市場。1994年,試驗區技工貿總收入達142.8億元,工業產值達60.2億元,上交稅金4.8億元,出口創匯8000萬美元。

海澱區制定了一系列鼓勵外商投資的靈活、優惠政策,不斷改善投資環境。到1994年底,全區共批准個商投資企業達1724家,投資總額達18億美元,生產型企業占90%,投資者分別來自香港、芬蘭、德國、法國、臺灣、澳門、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義大利等國家和地區。1994年度外商投資企業總產值達30億元人民幣,出口創匯達6720萬美元。海澱區將進一步敞開大門,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政策和引進外資優惠措施,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

海澱區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以改革為動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動經濟快速、健康、全面發展。1994年,全區完成社會總產值119.28億元,工農業總產值95.48億元,國內生產總值60.74億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101.41億元,分別比上一年度增長43.5%、56.3%、35.8%和55.7%。

海澱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環境、工作環境及內外商投資環境不斷得到改善。三環路的貫通,大大改善了海澱的交通狀況。位於海澱南大門的鐵路交通樞紐工程北京西客站竣工和投入使用,為海澱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瞭解難得的機遇。四環路的改造亦已納入規劃。待四環路貫通後,海澱區將形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網絡,市容環境也將大為改觀。海澱區採取有力措施,推進城區改造和房地產開發工作,新建築群林立。同時,高度重視綠化、美化、淨化等環境保護措施的落實,綠地覆蓋率已占全區面積的42%。海澱區具有良好的通訊基礎條件,有62家郵電局,25家賓館、飯店都可辦理多種通訊業務。此外,無線雙向行動電話、資料通信、圖像傳輸業務正在籌建中。

海澱區擁有功能較為完善的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科技市場和生產資料市場。隨著國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職工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日趨完善。目前,全區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的覆蓋率均已達到95%以上,職工大病醫療費統籌的覆蓋率也已達到80%以上。住房制度改革正在穩步推進。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工作的加速推進,為轄區內眾多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基礎條件。

當前,海澱區已制訂了經濟結構調整規劃,“九五”期間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綱要亦正在加緊修訂。到本世紀末,海澱的經濟、科技、城鄉建設和文化、教育、衛生、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都將得到長足的發展,從而成為協調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區,環境優美的文教旅遊區和繁榮、安定、民主、進步的文明區。

海澱人民將以優美的環境,優良的秩序,優質的服務,優越的投資環境,優惠的政策,熱忱地歡迎國內外各界人士前來投資、觀光、旅遊。海澱區將努力向著更輝煌的目標前進,以更加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