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的大理古城

冬季到古城去“看”風

初識大理,大抵源於兩處:金庸小說中段皇爺的“一指神功”點出了南詔古國的清遠神秘,引人掩卷遐思;上世紀六十年代電影《五朵金花》一曲“蝴蝶泉邊來相會”,更將大理風光唱遍大江南北。

大理歷史深遠,素有“文獻名邦”美名。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給大理留下了豐富的文物古跡。而在玉洱銀滄之間,自然風光綺麗多姿,蒼山如屏,洱海如鏡,蝴蝶泉深幽詭秘,風、花、雪、月四大奇景,更將大理引向3000年前的古遠時代。

大理還是白族的主要聚居地。多彩的民俗風情,“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築特色,都為人們探尋南詔古國打開了一葉窺秘之窗。

寒冬悄悄而至,正是大理古城的“風”最撩人的時節……

流水繞街巷 四季花常開

在州府大理市,還給我們繁盛喧鬧的感覺,而到了大理城,卻是古樸而幽靜了。大理城的城區道路至今保持著明清以來的棋盤式方格網結構,城內由南到北,一條大街橫貫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東縱橫交錯,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鵝卵石堆砌的牆壁,顯示著大理城的古樸和別致。

清冽的泉水從蒼山流進城裡,穿街繞巷,經過一家家門前。養花種樹,已成為大理人的傳統和習俗,他們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大小不等的花園,名貴的大理山茶花、杜鵑花,各種紅花綠葉伸出牆外,連成一條條花巷,彌漫了全城。初到古城,穿梭於大街小巷,叮咚水聲不絕於耳,如奏三弦。“家家流水聲,戶戶養花忙”果然名不虛傳。

三方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大理古城北23公里的周城是一個村落,全村居住著1500余戶白族居民,是大理最大的白族村鎮。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典型的以“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封閉式庭院形式構建的白族民居。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青瓦人字大屋頂,二層、重簷;主房東向或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牆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

與遊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來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定居是農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徵,因此,注重居住條件成了白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雜居的地方,過去曾有這樣的俗語流行: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則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節衣縮食到了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結實舒適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簡陋的茅草房裡,吃食卻毫不馬虎,茅草房裡經常油味飄香。在舊時代,建蓋一所像樣一點的住房, 往往成了白族人花畢生精力的大事。他們追求住宅寬敞舒適,以家庭為單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飯、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儲備糧食、飼養牲畜等作用。

白族民居特別重視照壁、門窗花枋、山牆、門樓的裝飾。照壁是一主兩廂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築,多為一高兩低的挑簷飛角青瓦蓋頂的牆體;居主房正前,連接兩廂山牆,使三方形成封閉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以四眼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繪畫。門窗特別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門,多為雲木、紅椿、楸木、雲山等名貴木材,雕上金雞富貴、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圖案。大門座選用海東青山石精鑿成芝麻花點,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結構嚴謹、雕刻精細、斗拱出挑、飛簷翹角的木制門樓。

點蒼山有靈 獨生天竺石

大理石頭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廣泛採用石頭為主要建築材料。大理民間有“大理有三寶,石頭砌牆牆不倒”的俗語,指的就是建房取材的特點。石頭不僅用在打基礎、砌牆壁,也用於門窗頭的橫樑。這種用材的特徵沿襲的是南詔時期的建築方式。據記載,南詔的民居建築就是“巷陌皆壘石為之,高丈余,連延數裡不斷”。

滇西高原,群山間悠然升起的一列山屏,白峰幽峽,夢一般懸浮在流雲高湖之上。這便是大理的蒼山。

蒼山有靈,生於此山的石頭,或玉潤明潔,或蒼翠晶瑩,或含雲納霧,或陷峰藏泉,似乎天地獨鐘這片山水,把大千世界萬般情景,都凝結在大理石中,幻為永恆。

大理石的稱謂很多:因石出自蒼山而名“點蒼石”,因有“涼生肘腑間”質感而被詩客稱為“醒酒石”,因有“鳳凰玉女點石”的傳說而被山民叫作“鳳凰石”,官家征石時作貢又名“貢石”,民間用於柱礎稱“礎石”,因大理古稱榆城而名“榆石”,大理古有“天竺妙香國”之稱而名“天竺石”,最終稱為“大理石”,當然是宋代大理國建立之後。

世界所產的大理石,以義大利為最多,卻以雲南大理的最為奇美。大理石一般分花紋大理石與純色大理石。大理蒼山所產的雲灰、彩花屬於花紋大理石。雲灰又稱水花,彩化分春花(綠花)、秋花和水黑花三種。蒼白玉(漢白玉、礎石)則屬於純色大理石。只有花紋大理石才能產生天然圖畫。

大理的大理石開採已有1500多年歷史,開採取石一般要在深山陡崖上,古時候沒有安全設備,缺少運輸工具,每遇開採大料,都有發生壓死人或壓斷手足之事,“匠工十指淋指血,血浸石骨成丹青。”這兩句古詩正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