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有哪些名勝古跡?

勝水寺詳細介紹

又名觀音閣,坐落於大黑山北部。這裡樹木蔥翠,環境幽雅,遊人至此,流連忘返。 勝水寺原為上院和下院兩部分。下院由24間古建築組成四合大院,今已不存。上院在高入雲際的山腰上,由盤道和石蹬可攀,兩側聳立著明、清等歷代石碑。考古工作者還曾在四周發現過遼金時期遺物。 登上裝有石欄板的露臺仰觀勝水寺上院,一塊圓形巨石上現出南閣區簷。由西山門門洞拾級而上,眼前出現的是一個古樸的庭院。庭院被巨大的隱仙洞所半吞,殿內供奉釋伽牟尼、文殊、普賢、觀音、地藏王各一尊,兩側為十八羅漢。正殿簷下原懸有歷代名家手書“一洞天”、“慈雲永護”、“聖德參天”等匾額。據碑文記載,勝水寺以水勝得名,這“勝水”當出自正殿右側古井,可惜60年代初進行國防施工時水線被截。西禪房附近有天然石鏡,光可鑒人。 勝水寺上院左前方高達8米的南閣,紅牆黃瓦,格外醒目。登閣憑欄眺望,天海茫茫,層巒疊嶂。夏日山雨欲來或雨過初晴之時,在此可見腳下雲霧翻湧、飄飄欲仙之景,蔚為壯觀。此即金州古八景之一的“南閣飛雲”。

響水觀詳細介紹

位於大黑山西北麓,是大連地區著名的道教廟字,又稱響水寺、韻水寺。相傳建于唐代,後世特別是清代曾多次重修。響水觀依山而建,為歇山或二層磚砌飛簷結構,山門配以赭紅色垣牆,再加上門外一道坡度較大的臺階,使廟字顯得巍峨莊嚴。 響水觀分南北兩院,進山門即是正殿後土殿。這是一座近十米高的硬山式三楹出廈殿堂,青磚灰瓦,雕樑畫棟,富麗堂皇。殿內供奉著後土、女蝸、觀音等神聖。殿前院內有池塘和五棵合抱粗的大樹,清水綠蔭,滿院生涼。北院有精舍數椽,紅色木柱木棱花窗,幽靜古樸,是道士們的住處和客舍。 響水觀正殿右側有一個40米深的天然洞穴,叫做瑤琴洞,洞內有清泉一泓流出,潺潺作響。泉水流出後,自南而北從嵌在寺外壁上的龍口中瀉下,激至蹲伏於水塘中的碧蟾口中,嘩嘩作響,飛傳山谷,故名“響水觀”。

清泉寺詳細介紹

山谷之中的千年古?——清泉寺,建于唐貞觀年間。廟宇座西朝東,依山坡之勢逐層遞高,形成三升三降式的六座大殿,前後落差70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處於高大的古銀杏綠蔭包圍之中。整個寺院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山門,花崗岩門楣陰刻“一洞天”大字,朱門上鐫刻“明齊日月、星合乾坤”楹聯,漢白玉詩屏形成巨大影壁。進入寺內正中有個一人多高的青銅古鼎,香火繚繞,兩旁分別建有對稱式的鐘樓、鼓樓,院內邊側立有清道光二十一年的石碑。第二部分為兩座大殿,中間高、兩側低,分別供奉龍王、藥王。由此踏上臺階是第三部分,分立左右的兩殿為樓閣飛簷式對稱,供奉玉皇大帝和太上老君。由兩閣間的數十米的石階上去便是寺院內最高、最大的廟宇聖母殿。近年又在原寺院前方正南峰穀中新建二重飛簷式大殿,規模比舊殿更為宏大。 清泉寺雖為佛教寺院,卻集佛、道、儒三教為一體,同時還可以看出東北地區少數民族與中原地區宗教方面的一些不同之處,儘管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中原與北疆時連時斷,但中華古文明的歷史卻淵源不斷。現在寺院保持完好,部分殘缺處逐漸修復,寺內神像全用玻璃罩實,牆上壁畫山水意境深邃,人物栩栩如生。每年4月初的廟會,人山人海,隆重壯觀,素有“遼南第一寺”之譽。 古寺右側有泉水順山巔繞寺院而流入山澗,泉旁有古井一口,水質甘甜。寺院前方下臨深淵,巨石高牆構築,百余石階直達峰底,使山城與寺院互為掩映。寺院左側建有兩排僧尼禪坐靜室,環繞寺前一座菜園,為僧尼誦經打坐之餘的耕耘之處。


吳姑古城詳細介紹

在普蘭店市星台鎮北,有連綿起伏的群山——巍霸山,茫茫峰間有環繞群山一周的古城,被稱為吳姑城。山坳中有座古?,被稱為吳姑廟。有遼南地區保存最完整的寺院——清泉寺。這些古跡已有千年歷史,是大連地區著名的風景旅遊勝地。 這古老的城垣原名為巍霸山城,始建于東漢,距今已有1900餘年歷史,是守衛北疆的軍馬屯兵之城,在隋唐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高句麗佔據遼東時又加擴建,形成規模。之後歷朝歷代都曾駐兵於此,為古代北方重要的軍事要塞。城取自然山勢,依勢構築,山谷幽深,流泉不竭,安營紮寨於城中,進可攻,退可守。山城為巨大花崗岩石塊壘砌,最高處9.4米,內壁高1.24米,頂寬3.29米,原東西城牆已傾倒,舊跡依然,其他地方保存完好。城內建有紫禁城、點將台、梳妝樓、峰火台、練兵場及飲馬灣等,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割據的重要山城之一。傳說唐太宗李世民率兵東征時,擊敗高句麗,曾屯兵於此。 從出土的文物看,有繩紋紅瓦陶片、環首鐵刀、開元通寶古錢幣以及大量的魏晉時期的花紋磚。考古研究表明,這些文物都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戰國至魏晉,三四百年間戰火不斷,社會動盪,而巍霸山城在當時作為地方政權,管理周邊地區,這對穩定遼東及對當地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發展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