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名城——大同街巷漫談

古城大同與我國北方各大古城的街巷佈局基本相同,都是保存了唐、宋時期“裡坊式”的城市佈局,街道總平面都按棋盤式格局,這種格局沿革到明代已成定型。自從洪武五年,徐達“增築”大同城後,以四牌樓為中心,東稱和陽街,西稱清遠街,南稱永泰街,北稱武定街,於是這四條大街將大同城分為四隅,然後又有“三經三緯”的縱橫街道將四隅分成若干街坊,街坊中又各以街道分成若干小街道,初步形成了“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個綿綿巷”。從城內街巷佈局來看,西北隅和東北隅為官府衙署區,西南隅為寺廟區,東南隅為文化區。清朝順治八年,“大同還治”以後,仍然沿用明朝城坊建置。後來,經過歷史滄桑變遷,街道增添很多,何止是72個街巷?如今,經過初步調查,四個街道辦事處總共轄有208個街巷。

每一條街道建成之後,住在此處的主人為了通訊、交往、探訪方便,就自發地給它起個名字,以作標誌。這些街道名稱,具體地標出了它在大同城內的地理位置,不僅是大同城的交通脈絡,而且還記載了歷史的變遷,蘊含著濃郁的文化生活氣息,體現著人們的思想和期望。它猶如一座民俗風情博物館,通過這個視窗,能夠看到當年大同人的生活狀況,顯示著它的社會烙印。大同人比較直爽淳樸,給街道起名字也是直截了當。明朝初期,大同城內房屋建置不多,最顯眼的標誌是代王府、大小官署衙門、寺觀庵堂、佛塔、樓閣、城門和水井等建置,於是產生了以這些建置命名的街道。遂後,城市居民因為生活需要,興起了羊市、馬市、綢緞市、柴市、缸坊、油坊、糧坊和手工業作坊,則產生了以集市貿易命名的街道。接著,名門大戶和達官貴人炫耀榮華富貴,逐漸起房蓋屋,則產生了以名門大戶命名的街道。隨著社會向前發展,又產生了以歷史事件、民間傳說和街道形狀命名的街道等等。根據初步調查,明清之際,街道起名之後,只是口耳相傳,眾所周知,約定俗成而已,直到民國二十年以後,大同才開始用文字將街道名稱製成標牌,掛在街口要衝,以便行人查詢。因此,凡是通俗、好記、容易口傳的街道名稱都保留下來,並沿革至今;凡是抽象、深奧、彆扭的街道名稱,則叫不響,也不容易被群眾接受,最後只能更改。

大同街道如此之多,若論當初如何命名,追根溯源,可以分為十大類型:

一、皇家封藩禁地。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將遼代西京國子監改建代王府,崇禎末年毀於兵火。今官邸雖無,但建築遺跡尚可辨認。東街九龍壁原為代王府端禮門前之照壁,北街辦事處的皇城街、皇城頭道巷、皇城二道巷、正殿街、後宰門、宰門後街、宰門東南巷、宰門西南巷和東華門一帶就是當年代王府之範圍;三王府巷、正府巷、廣府角、東十府巷、西十府巷、南十府巷、北十府巷是代王朱桂另建的豪華府第,專供招待全國各地皇族王兄游訪聚首;翠花宮為代王朱桂寵姬崔翠花之宮室,後幃角為崔翠花之姐崔翠屏居住之地,因翠花常來此處,故稱後幃角。稍竹巷為代王府之後花園,園內竹林梢頭高出牆頭,後來建街,故名。

二、官府署衙駐地。明朝洪武九年建置府署和縣署,永樂七年建置總鎮署,洪武二十九年改雲中驛為府學,又建黌門館,專為延納四方賢俊和遊學之士。遂後又分別建置糧儲戶部署、各大糧倉、都司衙門、同知衙門、駐軍營坊和操練教場等,於是產生總鎮署衙、帥府衙、司令部衙(1913年晉北鎮守使張漢傑駐總鎮署,司令部設於此處,故名)、都司衙、府尹道(因民國初年府署改為山西省第三師範學校,故改名師校街)、戶部角、二府巷、縣角西街、府學門、黌門南東巷、黌門南西巷、倉巷、倉門街、大有倉東巷、南倉、頭道營坊、二道營坊、三道營坊、教場街等。清朝中期,開始訓練新軍,為區別於舊“綠營兵”,又建置新營前街、新營後街。民國初期,為了儲存槍炮彈藥,又建炸彈營。

三、寺廟古跡所在地。明清時期,大同城內寺廟古跡建築甚多,隨之所在街道以此命名。如:下寺坡、上寺東巷、上寺南巷、上寺北巷、南寺街、三元宮、太甯觀南街、太寧觀街、圓通寺街、財神廟街、賜福庵街、娘娘廟前街、娘娘廟後街、朝陽寺前街、朝陽寺後街、城隍廟前街、城隍廟後街、大廟角、帝君廟街、李王廟街、馬王廟街、海會殿、七佛寺街、九仙廟街、觀音街、宏濟寺街、縣隍廟街、武廟街、佛殿廟街、後廟街、魯班廟街、一萬貫廟街、清泉寺街、雁塔前街、雁塔後街、塔寺街、鼓樓東街、鼓樓西街、縣樓南街、縣樓北街、青龍閣前街、青龍閣後街、朱衣閣、雲路街、太平街(明朝建太平樓)、九樓巷、樓房巷等。

四、集市貿易所在地。因為附近有羊市、馬市、柴市、綢緞市等集市貿易場所,故而街道以此命名。如:東羊市巷、西羊市巷、東馬市角、西馬市角、南馬市角、北馬市角、東柴市角、西柴市角、南柴市角、北柴市角、段市角、廣盛店、稻米店等。@multimore@五、手工作坊所在地。因為附近有酒坊、油坊、磨坊、皮坊、編織坊、小吃作坊,故而街道也隨之以此命名。如:缸角、東油坊巷、西油坊巷、東油店巷、西油店巷、南油店巷、北油店巷、南米籽巷、北米籽巷、大皮巷、小皮巷、草帽巷、趙大豆巷等。

六、名門大戶所在地。名門大戶為了炫赫家族富豪,有權有勢,競相起房蓋屋大興土木,因而街道也依此命名。如:柴家園、蔡家巷、蔡名譽巷、崔家巷、羅家巷、楊家巷、曹家巷、溫家巷、焦家巷、昝家巷、胡家巷、田家巷、蘇家大門、邱家角東街、邱家角西街、邱家角南街、邱家角北街、姚家角東街、姚家角西街、姚家角南街、姚家角北街、李懷角等。

七、以民間傳說和歷史事件命名街道。明朝洪武六年,大將徐達正在督工修築大同城,突遭元軍進犯。徐達將儲備的石條、石塊運至城內西北角,構築工事以備巷戰,後來軍民奮力擊退敵軍。為慶祝作戰大捷,便將此處稱為石頭巷;後唐晉王李克用與北方胡人作戰兵敗,部將史敬思為救李克用身負重傷,不顧腸肚露出體外,仍忍痛救主脫險。事後,李克用感激不盡,賜史敬思住宅兩座,後來此處形成東史宅、西史宅兩個街巷;清朝順治五年,大同總兵姜(王襄)舉起反清旗幟,攝政王多爾袞率兵征剿,姜(王襄)在大同城牆西北角之乾樓設中軍帳,在附近十字大街處集合軍隊,佈置“十字陣”奮力抗清,為了紀念這一事件,遂將此處命名為大十字街,後來又分為大十字東街、大十字西街、大十字南街、大十字北街;清朝順治五年,英王阿濟格率清軍攻入大同城後,把明朝的遊擊衙門徹底搗毀,挖地一丈,直到看見油沙為止。從此,雨季積為水坑,旱季則見油沙泊洞,此處便稱為油沙泊洞;清朝順治五年,清王朝派英王阿濟格率兵,攝政王多爾袞督戰,圍攻大同城九個多月,因城內糧盡,大同總兵姜(王襄)被叛將楊震威殺死,開城投降。清軍入城後,英王阿濟格惱羞成怒,憤然下令屠城,又將姜(王襄)住宅府第深挖一丈,灌入臭水,企圖使其遺臭萬年。過往行人望見汪洋水坑無不感歎。西元1913年,晉北鎮守使張漢傑將此處改建成花園,廣種芝蘭花草,後來逐漸建成街道,起名蘭池街;清朝末年,綠營兵精簡人員,部分駐軍營房拍賣,有位施姓財主購買一處宅院。後來因官庫被盜,施財主株連問罪,為把地尋贓,遂將此處挖成深坑形成臭水圪洞,該街道遂起名為施家圪洞;明朝正德年間,大同富豪王龍擁有嬌妻美妾多人,民間稱為十二錦屏。王府日日歡宴,夜夜笙歌,十二錦屏個個濃妝豔抹,排列樓上,以示榮華富貴。鄉間譽為花磊街,後來改稱為歡樂街。

八、以街道形狀命名。清朝初年,財神廟以南,邱家角以北之地為菜園,地形整齊,猶如棋盤一般,後來建成街道,起名棋盤街;明朝初期,二府巷至西門大巷一帶街道形狀如同褲襠,遂起名褲襠巷。後來,清朝乾隆年間張進士居住巷內,嫌街道名稱不雅,平日張進土崇尚仁義道德,遂改名為仁義巷;清朝初年,圓通寺街至財神廟街一帶街道形狀如同牛角,遂起名為牛角巷;明朝初期,北馬市角至歡樂街一帶地區,街道形狀如同城內四合院裡民宅暖炕牆圍花邊的萬字腿一般,故而起名萬字街。

九、以水井建置命名。明朝初期,大同城建成之後,軍民人等衣食住行都離不開水井,城內著名水井甚多,因而街道也隨之命名。北柴市角北端至九仙廟街一帶地區有一水井,井內有四個水眼,水量很大,水味甜潤,附近居民多來此井汲水,取名四眼井,後來街道也以此命名;清朝康熙三年,在圓通寺西側鑿井一眼,滿語譯音為八烏圖井,以後居民住宅增多,形成街道,以此得名;武廟街東側有一水井,水眼流水旺盛,猶如湧泉一般,而且清澈味甜,起名清泉井。當地居民為了感激井內金龍,特地建造一座寺廟,名曰清泉寺,後來居民住宅增多,形成街道,便以清泉寺命名。此外還有北門井巷、雲路井巷、大井巷,恕不一一贅述。

十、以飼養動物命名。明清之際,官宦之家紈?子弟飽食終日遊手好閒,在太平街至回回巷一帶大量飼養鵪鶉,開設鬥鵪鶉賭場,後來此處居民住宅形成街道,便以鵪鶉巷命名;在安東營至北柴市角一帶原為一片空地,昝姓財主購買後,四面築起圍牆,飼養牛、羊家畜,故而名曰昝家(音窟略)。後來,昝家轉做別業,此處又改稱為昝家巷;清朝快馬班在縣隍廟街至東羊市巷一帶空地築牆養豬,此地稱為豬圈巷。民國八年,大同知縣馮延鑄嫌巷名不雅觀,取萬事通順之意,改名為通順巷。

古城大同,街巷縱橫,格局整齊,裡坊暢通。但在解放以前,街道異常狹窄,商肆盡皆凋零,馬路不平,電燈不明,泥濘道路,車馬難行。解放以後,街巷開闊,遍鋪瀝青,四通八達,綠樹成蔭,高樓林立,市井繁榮,城外紅旗廣場輝煌燦爛,恰與城內華嚴古寺交相輝映,使得古城大同,更加絢麗多姿,分外年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