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盧溝橋

盧溝橋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帝時毀於洪水,康熙帝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
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臥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資料),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的遊記中稱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盧溝橋修繕

明代自永樂十年(西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西元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帝元年(西元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西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于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禦題漢白玉碑

從1908年至1949年,盧溝橋沒有大的修繕工程,僅個別地方添配了欄杆和石獅。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將盧溝橋的橋面加鋪了柏油,修了橋上的碑亭、石欄及柱獅。1967年,加寬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發起保護古橋,恢復古橋原貌的活動;統籌規劃,動員各界,組織修繕。工程籌資355萬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欄望柱;清除了瀝青,恢復了橋面;同時修繕了宛平城,復原了城樓。並全面整修橋券橋墩。還對古橋全部望柱、欄板、地袱、橋面、華表、石碑等實施部分風化及防滲漏保護措施。橋面整修時,中間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橋的原狀。1997年6月,對部分被雷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修繕補救。為了保護好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興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的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因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盧溝橋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名揚海外。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邊長約26釐米,用以保護橋墩,抵禦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

  在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接,以互相拉聯固牢。這些建築結構都是科學的傑出創造。橋身全部由白石建成,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一百四十根,柱頭刻著蓮花座,座下為荷葉墩。望柱中間嵌有279塊欄板,欄板內側與橋面外側均雕有寶瓶、雲紋等圖案。每根望柱上有歷代雕刻的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由於橋上石獅多得叫人難以數清楚,因而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

  1984年,經文物工作者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多達489頭。橋的兩端各有華表4根,高約4.65米,同橋渾然為一體,既壯觀又優美。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皇帝題寫的“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抗戰時期,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在此地爆發,蘆溝橋更為 著名。

  現在的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紀古橋陳列館”。1971年,北京市又興建了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的“盧溝新橋”,以保護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廣安門外30裡的永定河上。

  永定河原名“盧溝”,又名桑乾河,為古漯水的一支。源出山西省甯武縣的管涔山,至北京西郊東北角,流經蘆師山之西。盧溝之名始自唐代。因其水混濁,又稱作小黃河。其河水經常氾濫,河道遷徒不定,故又稱無定河。清康熙27年疏浚後改名永定河,盧溝之名遂廢。

  盧溝橋始建于金代大定29年(1189年),是北京現存最古老的連拱石橋。初名廣利橋,後因永定河在清康熙37年(1698年)以前叫盧溝河,故改稱盧溝橋。此橋始建于金世宗大定29年(1189年),落成于金章宗明昌33年(1192年)。800多年來,後世雖數度廢興,然其雄風浩氣一仍其舊。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到此遊覽後,驚奇萬分,盛讚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國外稱其為“馬可.波羅橋”。
盧溝橋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歷史: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盧溝橋建築:

盧溝橋全長266?5米,面寬9?3米,是座11孔的連拱大石橋。橋身均用巨大的白石砌成,並用腰鐵牢固。而且橋墩砌築非常科學,墩座呈船形。迎水面砌有鐵鑄三角分水尖,俗稱斬龍(淩)劍,以抵禦春冰與洪水,保護橋樑。 橋面裝修也甚為講究,兩側各設雕欄及望柱140根。柱頂雕有蹲伏狀的一大獅及形態各異的眾小獅。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言,盧溝橋左右石欄刻為獅子,凡一百狀,數之輒隱其一"、指的就是小獅或藏或露,變化萬千,難以計算之故,所以自古有"盧溝橋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流傳。現經考古人員反復測算,共有大小石獅485只。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

據金代《明昌遺事》所載,"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間。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禦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禦書"盧溝曉月"碑,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禦制碑。古代時,這裡河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

"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紀念地:
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盧溝橋位於廣安門外豐台區,距離市中心約20公里。該橋因跨越盧溝河(今永定河)而得名。

盧溝橋位列中國三大古代名橋之首,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外兩座是河北的趙州橋和泉州的洛陽橋。

盧溝橋歷史:

盧溝橋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迄今已經有八百餘年的歷史。
該橋所跨越的盧溝渡口是當時進出都城的唯一門戶,原有的浮橋和木橋等臨時性交通設施已經不能適應都城所在地的交通狀況,為此,建了一座耐用的大石橋,即盧溝橋,初名廣利橋。

盧溝橋建築:

盧溝橋全長266?5米,面寬9?3米,是座11孔的連拱大石橋。橋身均用巨大的白石砌成,並用腰鐵牢固。而且橋墩砌築非常科學,墩座呈船形。迎水面砌有鐵鑄三角分水尖,俗稱斬龍(淩)劍,以抵禦春冰與洪水,保護橋樑。 橋面裝修也甚為講究,兩側各設雕欄及望柱140根。柱頂雕有蹲伏狀的一大獅及形態各異的眾小獅。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言,盧溝橋左右石欄刻為獅子,凡一百狀,數之輒隱其一"、指的就是小獅或藏或露,變化萬千,難以計算之故,所以自古有"盧溝橋石獅數不清"的歇後語流傳。現經考古人員反復測算,共有大小石獅485只。


盧溝曉月--燕京八景之一

據金代《明昌遺事》所載,"燕京八景"始于金章宗年間。在橋的東西兩頭各立禦碑一通,東頭為清代乾隆帝禦書"盧溝曉月"碑,西頭則是清康熙帝於1698年為記述重修盧溝橋而豎的禦制碑。古代時,這裡河水如練,西山似黛,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月色倒影水中,更顯明媚皎潔,從而成為古代著名的燕京八大景點之一。

"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紀念地:
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藉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現名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豐台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
  盧溝橋是一座古老的連拱大石橋,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至今已有800年的 歷史。石橋全長 212.2米,加上兩端引橋,總長 266.5米。橋寬7.5米,共有11孔。該橋設計精美,結構合理、技藝高超,雖 經金、元、明、清及民國諸代,至今橋的形制、橋基仍然完好。早在700年前,義大利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所著《馬可·彼 羅遊記》中,就稱讚盧溝橋是:“美麗石橋,各處橋樑之美,鮮有及之者”。可見盧溝橋的名氣早已遠揚國內外。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在這裡爆發。中國軍民在宛平城和盧溝橋一帶同日軍浴血奮戰,它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盧溝橋作為中華民族不屈的象徵而聲震世界,名揚千古。
  盧溝橋上千姿百態的石獅是舉世聞名的。石橋上共有1.4米高的望柱 281根,望柱頭上均雕有石獅。柱頭上的石獅或坐或立,或仰或俯,高低錯落,栩栩如生。最為有趣的是大獅子身上的小獅子才10釐米。大小獅子神態姿勢極富變化,形成了石雕藝術長廊。到盧溝橋觀光的遊客,想知道橋上共有多少石獅,一下是很難數清的,1983年,經有關部門認真統計, 確實數字為: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共計492個。加上華表頂部石獅 4個,橋東端伏地大石獅2個,總計498個。
  盧溝橋還有4塊石碑很引人注目,在橋東頭馬路北側,有康熙重修盧溝橋時的豎碑,碑上記載康熙七年(1668年)修橋情況。橋西頭馬路北側雁翅橋面上,有乾隆重茸盧溝橋石碑。雁翅橋北惻,有康熙題詩碑,詩為康熙帝視察永定河時所題。橋東頭雁翅橋西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為乾隆書“盧溝曉月”四字,碑背面刻有乾隆書盧溝橋題。“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農曆每月十五的夜晚,在這裡賞月,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滔滔有聲的永定河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盧溝橋上的漢白玉欄、柱、欄板,以及大小石獅在銀光的微射下,更顯潔白動人。當滿園的曉月轉到西天,正懸掛在迎面的盧師山上,景色之美可謂至極,確是賞月的絕佳之地。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於西元1189到1192年間 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 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 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 由於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 永定河發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裡可以看出它的設計很科學 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 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 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 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於世界 那時候馬可 波羅來過中國,他在遊記裡讚揚這座橋,說它是 世界上獨一無二 的 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 美麗的奇觀 在國內,這座橋也歷來為人們所稱讚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 1937年7月7日,愛國軍民奮起抗戰,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的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因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盧溝橋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名揚海外。

  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下分十一個涵孔。10座橋墩建在9米多厚的鵝卵石與黃沙的堆積層上,堅實無比。橋墩平面呈船形,迎水的一面砌成分水尖。每個尖端安裝著一根銳角朝外的三角鐵柱,邊長約26釐米,用以保護橋墩,抵禦洪水和冰塊對橋身的撞擊,人們把三角鐵柱稱為“斬龍劍”。

  在橋墩、拱券等關鍵部位,以及石與石之間,都用銀錠鎖連接,以互相拉聯固牢。這些建築結構都是科學的傑出創造。橋身全部由白石建成,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一百四十根,柱頭刻著蓮花座,座下為荷葉墩。望柱中間嵌有279塊欄板,欄板內側與橋面外側均雕有寶瓶、雲紋等圖案。每根望柱上有歷代雕刻的石獅,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由於橋上石獅多得叫人難以數清楚,因而北京地區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盧溝橋上的石獅子--數不清”。

  1984年,經文物工作者核查,查清橋上的石獅多達489頭。橋的兩端各有華表4根,高約4.65米,同橋渾然為一體,既壯觀又優美。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皇帝題寫的“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抗戰時期,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在此地爆發,蘆溝橋更為 著名。

  現在的宛平縣城已成為一處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紀念地。城內北側建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城東側辟為“抗日戰爭烈士陵園”。城樓上有“七七事變紀念館”和“中國紀古橋陳列館”。1971年,北京市又興建了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的“盧溝新橋”,以保護舊盧溝橋這座聞名中外的古橋。
盧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西南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現名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豐台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
  盧溝橋是一座古老的連拱大石橋,始建于金代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昌三年(1192年)建成,至今已有800年的 歷史。石橋全長 212.2米,加上兩端引橋,總長 266.5米。橋寬7.5米,共有11孔。該橋設計精美,結構合理、技藝高超,雖 經金、元、明、清及民國諸代,至今橋的形制、橋基仍然完好。早在700年前,義大利大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其所著《馬可·彼 羅遊記》中,就稱讚盧溝橋是:“美麗石橋,各處橋樑之美,鮮有及之者”。可見盧溝橋的名氣早已遠揚國內外。
  1937年7月7日,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在這裡爆發。中國軍民在宛平城和盧溝橋一帶同日軍浴血奮戰,它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盧溝橋作為中華民族不屈的象徵而聲震世界,名揚千古。
  盧溝橋上千姿百態的石獅是舉世聞名的。石橋上共有1.4米高的望柱 281根,望柱頭上均雕有石獅。柱頭上的石獅或坐或立,或仰或俯,高低錯落,栩栩如生。最為有趣的是大獅子身上的小獅子才10釐米。大小獅子神態姿勢極富變化,形成了石雕藝術長廊。到盧溝橋觀光的遊客,想知道橋上共有多少石獅,一下是很難數清的,1983年,經有關部門認真統計, 確實數字為: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共計492個。加上華表頂部石獅 4個,橋東端伏地大石獅2個,總計498個。
  盧溝橋還有4塊石碑很引人注目,在橋東頭馬路北側,有康熙重修盧溝橋時的豎碑,碑上記載康熙七年(1668年)修橋情況。橋西頭馬路北側雁翅橋面上,有乾隆重茸盧溝橋石碑。雁翅橋北惻,有康熙題詩碑,詩為康熙帝視察永定河時所題。橋東頭雁翅橋西北側,有碑亭一座,碑正面為乾隆書“盧溝曉月”四字,碑背面刻有乾隆書盧溝橋題。“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農曆每月十五的夜晚,在這裡賞月,是一種難得的享受。滔滔有聲的永定河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波光粼粼;盧溝橋上的漢白玉欄、柱、欄板,以及大小石獅在銀光的微射下,更顯潔白動人。當滿園的曉月轉到西天,正懸掛在迎面的盧師山上,景色之美可謂至極,確是賞月的絕佳之地。
小學三年期語文書上有談細講解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