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書院是什麼?

東林書院 院址在江蘇無錫縣。原是北宋楊時講學的場所,元代廢為僧舍。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革職吏部郎中顧憲成,偕弟允成于楊時講學舊址重建書院,榜其門額曰“東林書院”,與同好高攀龍共主其事。書院除以朱熹制定的《白鹿洞規》為院規外,又訂出《東林會約》,主旨是要求師生繼承楊時的精神,上承周敦頤、程顥、程頤,下接朱熹等理學大師,反對王學的陋習。初純事講學,與時政無關。嗣後顧憲成等在講學之餘,“諷議朝政,裁量人物”,抨擊閹黨。一時“士大夫抱道忤時者,率退處林野,聞風響附”,一部分在職官吏也“遙相應合”(《明史•顧憲成傳》),被稱為東林黨。天啟五年(1625年),黨禍大作,書院天啟六年四月被毀。崇禎年間,又稍複修。清代許獻等著《東林書院志》二十二卷,述東林史事甚詳。

東林書院,是我國古代著名書院之一。創建于北宋政和元年(西元1111年),當時為北宋理學家程顥、程頤嫡傳高弟、知名學者楊時(號龜山)長期講學之地。後廢。“東林書院”名稱來歷與楊時游廬山時所寫“東林道上閒步”這首詩有關。南宋時,邑人建楊時祠 堂於此。元至正十年(西元1350年)。僧月秋潭於其上建東林庵。直至明成化二十年(西元1484年),僧人信諒又加重修,百餘年間,其地成為僧區。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被罷黜裡居的顧憲成,偕弟允成,及高攀龍、安希范、劉元珍、葉茂才、史孟麟、薛敷教、錢一本等人,為繼承楊時講學遺志,共同宣導儀捐款重建興複。
   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著名人士因東林書院歲入失修 ,集議恢復舊觀,發起重修。唐文治撰寫了碑文,“發明性理之根源”,並略述書院建置始末,“惟願我鄉邦人士 ,景仰前徽,保氣節於將墜。”碑後列有發起人姓名。唐文治,祖籍太倉,國學大師,長期在錫地辦學,聲名卓著。碑今存無錫東林書院。
   院內現存石碑坊、儀門、麗澤堂、碑亭、道南祠等建築,內有顧憲成所撰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近10多年來,無錫市對東林學院又進行了不斷的修復,成了家土教育和傳統教育的基地。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