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的由來?

寺:寺在我國古時原為官司之名,羅壁志餘稱:‘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於鴻臚寺。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故別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另見清一統志。外國僧人原住我國招待外賓之鴻臚寺,以後別建住所,亦以‘寺’為名,此為佛教稱寺的由來。

寺:寺在我國古時原為官司之名.
寺廟--我國的藝術瑰寶庫,它是我國悠久歷史文化的象徵。

從廣義上來說,寺廟不僅僅與佛教一家有關。但在佛教中,寺廟就有許多種稱謂:如“寺”,最初並不是指佛教寺廟,從秦代以來通常將官舍稱為寺。在漢代把接待從西方來的高僧居住的地方也稱為寺,從此之後,“寺”便逐漸成為中國佛教建築的專稱。“寺”是佛教傳到中國後,中國人為尊重佛教,對佛教建築的新稱呼。如白馬寺、大召寺等。除此之外,如庵,那是尼姑居住的寺廟。還有石窟,那是開鑿在山崖上的石洞,是早期佛教建築的一種形式。印度早期佛寺多用這種形式。印度佛教石窟的形式有兩種,一種為精舍式僧房,方形小洞,正面開門,三面開鑿小龕,供僧人在龕內坐地修行;一種為支提窟,山洞面積較大,洞中靠後中央立一佛塔,塔前供信徒集會拜佛。在蒙古語中稱“寺”為“召”。如大召、五當召等。另外,有稱之為布達拉宮、普陀宗乘之廟等。

在道教中,寺廟的稱謂也很多:道教創立之初,其宗教組織和活動場所皆以“治”稱之。又稱為“廬”、“靖”、也稱為靜寶。在南北朝時,道教的活動場所稱呼為仙館。北周武帝時,道教活動場所的稱呼叫“觀”,取觀星望氣之意。到了唐朝,因皇帝認老子為祖宗,而皇帝的居所稱為“宮”,所以道教建築也稱為“宮”了。其它還有叫“院”、“祠”的,如文殊院、碧霞祠等。

儒家則稱之為“廟”、“宮”、“壇”,如孔廟、文廟,雍和宮,天壇等。

伊斯蘭教稱之為“寺”,如清真寺等。天主教稱之為“教堂”。

在原始或民間中,稱之為“廟”、“祠”,如舊時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賢哲的地方。叫太廟、中嶽廟、西嶽廟、南嶽廟、北嶽廟、岱廟等。如祖廟、祠堂(祭祀祖宗或先賢的廟堂),有武侯祠、韓文公祠等。

寺廟文化它完整地保存了我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在國家公佈的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占一半,謂之“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乃當之不愧。寺廟建築與傳統宮殿建築形式相結合,具有鮮明民族風格和民俗特色。

同時,寺廟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如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舞蹈、文物、廟會、民俗等等。各地一年一度的廟會如火如荼,不僅豐富了各地的文化氛圍,同時促進了地方旅遊業的發展。
在我國古時原為官司之名,羅壁志餘稱:‘漢設鴻臚寺待四方賓客。永平中佛法入中國,館摩騰法蘭於鴻臚寺。次年敕洛陽城西雍門外立白馬寺,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故別建處之。其仍以寺名者,以僧為西方之客,若待以賓禮也,此中國有僧寺之始。’另見清一統志。外國僧人原住我國招待外賓之鴻臚寺,以後別建住所,亦以‘寺’為名,此為佛教稱寺的由來。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