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面積有多大?

根據《西湖志》記載,“西湖”這個名稱始於唐朝,因湖在杭州州城之西而得名,北宋以後被公認為正式的湖名。西湖作為風景區,在唐、宋時期就已知名。唐代的白居易和宋代的蘇軾就分別在杭州為官時修築了白堤和蘇堤,不過
當時築堤是為了興建水利而非景致。

南宋定都使得西湖繁華起來,但對本身景致並沒有加入人工修建。而傳說中再著名不過的“西湖十景”,今存古籍南宋祝穆《方輿勝覽》最早記載其景目,說是“好事者嘗命十題”,分別為平湖秋月、蘇堤春曉、斷橋殘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鐘、曲院風荷、花港觀魚、柳浪聞鶯、三潭映月、雙峰插雲。南宋後期名家詩、詞中以西湖十景為題者漸多。十景各擅其勝,共同特點為景點所在位置均傍西湖或就在湖上。當時的西湖南、北、西三面環山,東面是靠杭州城的城牆,臨湖有三座城門:清波門、湧金門、錢塘門,遊湖都得出城,如果從城裡去遊一次靈隱寺,得花費一天的時間。

宋亡入元,由於戰亂,西湖十景一度蕭條,到了明朝十景才有所恢復,如三潭映月所在的小瀛洲的規劃建設,南屏晚鐘景中所指的淨慈寺大鐘的重築。到了清朝,仰仗于兩位皇帝,西湖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十景之名也得以發揚光大。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的時候曾經逐一品題西湖十景,還對十景之名做了一些改動,比如把“晚鐘”改成“曉鐘”,“落照”改成“西照”,不過未被後世所接受。而康熙御筆所書的景名則被刻成了石碑,建亭護之,以彰顯世人。到了乾隆南巡之時,又就十景各賦詩一首,鐫刻於年景碑的陰面,使得西湖十景更加廣為人知。

除了十景之外,還有八景、十八景、二十四景、六十六景、百景等種種說法,西湖的風光也並不局限于十景,時至今日,有不少景觀都是只能通過史料來猜想當年的風貌。比如靈石樵歌,指的是在棋盤山一帶樵夫伐木山間、空穀迴響的情景,事易時移,此種情形當然也是再無法探求。另一些景點卻是從史料記載中重新進入人們的視線的,比如亭灣騎射,指的是舊時的湧金門一帶,清代駐防杭州的騎營兵將演習騎射的地方,在去年亮相的南線景區我們看到了這個“新”景點。

西湖水域

西湖歷經多次變遷,面積一直在逐漸縮小。據考證,唐代的西湖面積在10.8平方公里左右,“澄千頃之波瀾”。到了宋代,面積縮至9.3平方公里,清代是7.5平方公里。現在的西湖僅有5.6平方公里。隨著西湖西進,西湖水域又有擴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