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泰山?

泰山介紹
泰山,古稱東嶽,又名岱山、岱岳、岱宗、泰嶽,為五嶽之首。位於山東省中部,綿亙於泰安、濟南、淄博三市之間,東西長約200公里,南北寬約50公里。主峰玉皇頂,在泰安市城區北,東經117°6′,北緯36°16′,海拔1545米。它東望黃海,西襟黃河,前瞻孔孟故里,背依泉城濟南,以拔地通天之勢雄峙於中國東方,以五嶽獨尊的盛名稱譽古今,可視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華夏歷史文化的縮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是融自然與文化遺產為一體的世界名山。

泰山的形成,歷經了自太古代至新生代各個地質時代的演變過程。燕山運動奠定了它的基礎,喜馬拉雅山運動造就了它的雄偉。泰山地層,屬華北地台典型基底和蓋層的雙層結構,地質構造以斷裂為主,受掀斜式斷塊抬升控制。斷裂活動使其隆起,與廣袤的華北大平原形成強烈對比。泰山南部受斷裂影響,上升幅度大,其基層在上升風化過程中,異峰突起,陡峭峻拔,露出大片基底雜岩;北部上升幅度小,嶺低坡緩,穀寬溝淺,保存著典型的古生代蓋層。

泰山地貌分為沖洪積臺地、剝蝕堆積丘陵、構造剝蝕低山和侵蝕構造中低山四大類型,在空間形象上,由低而高,造成層巒疊嶂、淩空高聳的巍峨之勢,形成由多種地形群體組合的地貌景觀。

泰山雜岩有25億年的歷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岩石之一,對研究中國東部元古代地質構造、岩漿活動及板塊構造,具有重要科學價值。泰山西北麓張夏、崮山、炒米店一帶的灰岩和砂葉岩發育典型,是北方寒武系地層的標準剖面,是古生物許多種屬的命名地或模式標本原產地。20世紀80年代,在山前中溪發現的輝綠玢岩脈圓柱節理,已引起國際地質學界的重視。

泰山南部,在太古界岩層上裂隙泉分佈甚廣,從岱頂至山麓,泉溪爭流,山高水長。泉水甘冽,無色透明,含人體所需多種微量元素,系優質礦泉水,古稱“泰山神水”。泰山北部,中上寒武系和奧陶系石炭岩岩層向北傾斜,地下水在地形受切割處出露成泉。從錦繡川向北,泉水汩汩,星羅棋佈。北麓丘陵邊緣地帶,岩溶水向北潛流,受地層區輝長岩的堵截,紛紛湧露,使古城濟南成為“家家泉水,戶戶楊柳”的泉城。

泰山位於中國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境內,方圓426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545米,素有“五嶽之首”之譽。
三千多年前,山東地區是齊、魯等諸侯國的封地,所以山東簡稱魯,齊魯大地自然成為它的代稱。山東東臨黃海,故而,人們用“根盤齊魯”、“影照大海”來描述泰山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拔地通天的氣勢。
泰山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技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2003年在中國國土經濟學院研究會和《今日國土》雜誌社主辦的“我心中的中華名山推選活動”中被評為中華十大名山之首, 2004年被評為“中國十大顧客滿意風景區”,2005年被確定為“國家地質公園”,2006年又被授予“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光榮稱號。
泰山以其雄偉、深邃、靈秀著稱於世,“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為泰山四大自然景觀。泰山更有豐富而深厚的文化積澱,相傳遠古時期即有72位君王來泰山巡狩祭祀,自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開始,又有十多位皇帝先後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和登山朝拜活動。
泰山上下擁有四十多處古建築群,歷代帝王和文人墨客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詩詞篇章和碑碣刻石,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穀130條, 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眾多的人文古跡使泰山成為中華文化的縮影,東方的神山、聖山,故稱之為“中華第一山”。
泰山為五嶽之首, 它擁有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中國旅遊勝地40佳等一頂桂冠。
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佈,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成。泰山山體高大,形象雄偉。尤其是南坡,山勢陡峻,主峰突兀,山巒疊起,氣勢非凡,蘊藏著奇、險、秀、幽、奧、曠等自然景觀特點。人文景觀,其佈局重點從泰城西南祭地的社首山、蒿裡山至告天的玉皇頂,形成“地府”、“人間”、“天堂” 三重空間。岱廟是山下泰城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前連通天街,後接盤道,形成山城一體。由此步步登高,漸入佳境,而由“人間”進入“天庭仙界”。
  泰山風景區內,有山峰156座,崖嶺138座,名洞72處,奇石72塊,溪穀130條, 瀑潭64處,名泉72眼,古樹名木萬餘株,寺廟58座,古遺址128處,碑碣1239塊,摩崖刻石1277處。主要分佈在岱陽、岱頂、岱陰及靈岩。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