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萬物之園”的是?

圓明園

圓明園坐落在北京西郊海澱區北部。它是清朝五代皇帝傾心營造的皇家營苑,被世人冠以"萬園之園"、"世界園林的典範"、"東方凡爾賽宮"等諸多美名。

  圓明園由圓明園、長春園、綺春園三園組成,占地約350公頃,是人工創造的一處規模宏偉、景色秀麗的大型山水園林。平地疊山理水,精製園林建築,廣植樹木花卉,以斷續的山丘,曲折的水面及亭台、曲廊、洲島、橋堤等,將廣闊的空間分割成大小百餘處山水環抱、意趣各不相同的風景群。園內水面占三園總面積十分之四,大中小水面同環流的溪水串聯成一個完整的河湖水系。園內又綴疊大小土山、假石山250餘座,與水系相結合,水隨山轉、山因水活,使整個園林比煙水迷離的江南更加迷人。真可謂:"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圓明園不僅以園林著稱,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當豐富的皇家博物館。法國大作家雨果曾說:"即使把我國所有聖母院的全部寶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這個規模宏大而富麗堂皇的東方博物館媲美"。園內各殿堂內裝飾有難以計數的紫檀木傢俱,陳列有許多國內外稀世文物。園中文源閣是全國四大皇家藏書樓之一。園中各處藏有《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薈要》等珍貴圖書文物。

  然而這座享譽世界的歷史名園,於1860年10月被英法聯軍焚劫一空,之後又連遭八國聯軍和軍閥、土匪的破壞。煙水迷離的美景已不復存在,留給後人的只是一片廢墟,這片遺址成為清代統治者腐敗無能的歷史見證,同時它也像一座警鐘,時刻警示著國人不能忘記這一恥辱。

  全國解放後,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圓明園遺址的整理和保護。市、區政府先後將其列為公園用地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早在解放初就開始征地,進行大規模綠化。幾十年來,整個遺址園林格局依然存在,近半數的土地成為綠化地帶,十余萬株樹木蔚然成林,多數建築基址尚可找到,數十處假山疊石仍然可見,西洋樓遺址的石雕殘跡更是引人注目。

  1976年11月,海澱區政府成立了圓明園管理處。從此之後,遺址保護、園林綠化有了明顯發展。西洋樓一帶得到局部清理和整理,整個遺址東半部的園林道路、園林設施從無到有逐年改善,來園憑弔的旅遊者也逐年大幅度增加。1979年11月,圓明園史展覽館正式開放,受到國內外遊人的好評。至1997年,參觀人數已達980多萬人次。

  1980年10月18日,圓明園被毀120周年紀念會上,在宋慶齡、沈雁冰、習仲勳等一百多位党和國家領導人、民主愛國人士的倡議下,保證、整修及利用圓明園遺址的社會活動在國內外全面展開,圓明園學會也同時成立。

  國衰園毀,盛世興園。1983年,經國務院批准的《北京市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把圓明園規劃為遺址公園,並明確了圓明園遺址公園的發展方向。但是由於歷史原因,圓明園遺址內尚有農耕地2000余畝,農民的出路問題頗為棘手。在當時海澱區張還吾、杜輝、史定潮等領導同志和圓明園學會以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1984年9月,圓明園管理處和園內的農民實現聯合,共同開發圓明園,從而使遺址公園的建設邁出關鍵的一步。

  "以木為本、以水為綱,以遺址為特色",這是建園的基本指導思想。整修建設的目的就是要恢復圓明園的山形水系,部分複建原有的古建,保護遺址。

  1988年6月底,圓明園遺址公園試開放。同年,圓明園遺址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了突出遺址公園的特色,圓明園管理處有重點地清整了開放區內的遺址,力求遺址保持原有風貌,豎立說明牌。圓明園遺址公園也先後被國家教委、市政府和區等單位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為貫徹"以木為本、以水為綱"的建園思想,圓明園管理處十餘年來修橋鋪路、挖湖補山,修復古建十餘處,投放遊船300餘隻,新建許多服務設施。如今圓明園遺址公園已是山青水秀,林木蔥茂,花草芬芳,景色誘人。現在每年都要舉辦"踏青節"、"荷花節"、"菊花節"等旅遊活動。

  圓明園遺址公園雖已開放十周年,但目前面臨的困難還很多,諸如園內單位和住戶的搬遷、建園資金嚴重短缺,圓明園西部亟待開發等問題。圓明園管理處正在努力克服困難,艱苦奮鬥。力爭在本世紀末,下個世紀初建成規模較為完整的圓明園遺址公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