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汕頭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 三角洲南端,東北接潮州市饒平縣,北鄰潮州市潮安縣,西鄰揭陽 普寧市,西南接揭陽市惠來縣,東南瀕臨南海。

全境位於東經116°14′至 117°19′,北緯23°02′至23°38′之間,市區距香港187海裡,距臺灣 高雄180海裡。歷來是粵東、贛南、閩西南一帶的重要 交通樞紐、進出口岸和商品集散地,素有“華南之要衝,華南之門戶”的美稱。

源起——潮汕在遠古時屬南交之地,2000多年前的夏、商、周時屬揚州南部的荒僻地帶,居住在這裡的居民為越族的一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定南越,設立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在南海郡的揭陽嶺設置戍所。秦末陳勝吳文起兵抗秦,趙佗佔據這裡,擁兵自立為南越武王,設揭陽令於此,於是這裡才有政權建制。漢武帝元鼎六年(西元111年),潮汕地區設立揭陽縣。從此,正式有了行政區劃。晉義熙九年(西元413年)改稱義安郡,隋開皇十一年(西元591年)始稱潮州,“以潮水往復而名”。以後又經過多次變動,至明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改為潮州府,一直沿用到清代。

開埠——汕頭市開埠到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這裡原是一片波濤滔滔的海灣,因近幾百年來韓江所帶泥沙的沖積,才逐從朋海底浮聚起來。元代時,在現在的光華埠一帶,已初步形成較大的漁村,稱為“廈嶺”明洪武二年(1369年),設蓬洲禦千戶所於此。明萬曆三年(西元1575年),韓江口的沙脊已積聚成片,稱為“沙仙坪”。清康熙五十六年(西元1717年),在這裡築煙墩建炮臺,稱為“沙仙頭”。從雍正(西元1730年)到乾隆年間,遷到這裡居住的人日益增多,除了捕魚、耕田之外,還利用海水曬鹽,各地鹽販也常到這裡販鹽運銷。清政府在此設站徵收鹽稅。簡稱“汕頭”。汕頭又有“魚它 島”。以後,隨著過往商船日趨頻繁,乾隆二十一年(西元1756年),清政府在放雞山(今媽嶼島)設立“常關”,課收南北商運的關稅,這是在汕頭最早設立的海關。

建國後——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重新建制,設立潮汕專區;1953年1月與惠陽、興梅專區合併為粵東行署;1956年2月與興格合稱汕頭專區,1965年興梅獨立設專區,汕頭及下轄縣稱為汕頭地區。另經幾次變動。但汕頭市均為地方或專區黨政機關所在地。1981年11月,在汕頭市劃出一片土地創辦汕頭經濟特區。1983年7月,實行地市合併,建立市領導縣的體制,轄澄海、南澳、潮陽、揭陽、揭西、普甯、惠來、饒平8縣和潮州市。1989年1月潮州市劃為省轄市。1991年4月6日,國家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擴大到整個汕頭市,面積234平方公里,並定於1991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國務院1991年12月決定,調整潮汕地區的行政區劃,設置汕頭、潮州、揭陽3個地級市。1993年4月,國務院批准潮陽撤縣設市(縣級);1994年4月,國家遼批准澄海撤縣設市(縣級);同月,國務院批准潮陽市河清鎮劃歸汕頭市,設河浦區(縣級)。至此,汕頭市轄龍湖、金園、升平、達濠、河浦五個縣級區和南澳縣,代管潮陽市、澄海市。

汕頭市金平區於2003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由原升平區、金園區及原達濠區y石街道潯洄居委、龍湖區龍溪路以北區域組建而成。

 

汕頭市位於廣東省東部,韓江三角洲南端,素有“嶺東門戶、華南要衝”之美稱,是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和著名僑鄉。全市總面積2064平方公里,人口487.51萬人。其中市區1956平方公里,人口480.27萬人。轄金平、龍湖、濠江、澄海、潮陽、潮南六個區和南澳縣。
汕頭地理人文有四個特點:
  一是瀕臨南海,自然條件優越。全市海岸線289公里,市區距香港187海裡,距臺灣高雄180海裡。北回歸線橫貫全境,屬亞熱帶海洋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

二是華僑眾多,與海外交往密切。目前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335萬人,遍佈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獨特的人緣、地緣、親緣優勢,使汕頭在對外開放方面具有特殊的優越條件和巨大潛力,與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合作日趨活躍,先後與日本岸和田市、加拿大聖約翰市、韓國平澤市和越南芹苴市締結為友好城市。

三是百載商埠,經濟外向。汕頭於1861年開埠,是近代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商貿歷來比較發達。20世紀30年代,汕頭港口輸送量曾居全國第3位,商業之盛居全國第7位,是粵東、閩西南、贛東南的交通樞紐、進出港口和商品集散地。目前,汕頭與16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經貿關係,與50個國家和地區的248個港口及國內各大港口有貨運往來,53家跨國公司、大財團、大商社在汕投資興業。

四是人多地少,文化傳統獨特。全市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362人,人均耕地面積0.13畝,是全國人口最稠密、人均耕地面積最少的地區之一,素以精耕細作聞名遐邇。汕頭文化底蘊深厚,享有“海濱鄒魯”的美譽。地方方言為潮汕話,潮劇、潮樂、潮菜和工夫茶等享譽海內外。汕頭民眾更以刻苦耐勞、勇於開拓、善於經營、誠實信義而著稱於世。

汕頭市區古為濱海沖積地。宋時已形成村落,屬揭陽縣。 元代光華埠一帶已有較大漁村,稱廈嶺。明初設蓬州守禦千戶所,嘉靖年間置澄海縣時隨屬澄海。因是沙脊向海伸延,百姓設柵捕魚,稱沙汕。清康熙年間建沙汕頭炮臺。雍正年間簡稱汕頭。咸豐十年(西元1860年)對外開市。1919 年冬設汕頭市政局。1921年7月成立市政廳,與澄海分治。1930 年准予設市,隸屬廣東省政府。

解放後,1950年3月15日成立汕頭市人民政府。1981年經國務院批准,在市區龍湖片區試辦經濟特區。1983 年12月22日實行市管縣體制,撤銷汕頭地區,原地區所屬 8縣 1市併入汕頭市。1984 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 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面積擴大為 52.6 平方公里,分龍湖和廣澳兩片區。1991年4月國務院批准汕頭經濟特區的區域擴大到整個汕頭市區,面積234平方公里,並確定於是年11月正式實施;同年11月,潮汕行政區域調整,潮州、揭陽分設地級市。

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汕頭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快速發展,先後進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首批投資硬環境40優”和台商“極力推薦投資城市”行列,獲得“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稱號。今日汕頭,已成為海內外投資創業的一方熱土,具備了良好的投資發展環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