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甘肅吧

甘肅建省約有700 多年的歷史;縣的建制早於省的,從春秋時開始萌芽算起,迄今己達2200餘年。北宋初期西夏統治河西時設有甘肅軍司(駐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這是最早出現的甘肅之名。但作為地方行政區劃名稱,元代才正式設置甘肅省。省名的命名,系西魏、唐代曾置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的第一個字合成。簡稱甘。因省境的大部分在隴山之西,故亦稱隴西、隴右,或簡稱隴。
甘肅位於黃河中、上游。遠古時期這裡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濕潤,是個稀疏的草原環境。低凹地豐富的水源,高山茂密的灌木叢,臺地上疏鬆的黃土,灌木、草地上生活的多種動物,為原始人類生存提供了天然適宜的環境。因此,這裡是我國歷史上經濟開發,特別是農業墾殖和古代文化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是形成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根據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證明,遠在一二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地方生息、繁衍,利用簡陋的石器頑強地同大自然作鬥爭。建國以來,先後在鎮原縣薑家灣、寺溝口、黑土梁,慶陽縣巨家原,環縣樓房子和劉家岔處,發現了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石器、骨器、動物化石和早期人類用火的遺跡。屬於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跡,己發現的有1000處,其中著名的有受仰紹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中下游為中心,處於母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齊家文化;還有晚于齊家文化,發現己有銅器,己經進入原始社會末期或奴隸社會早期的辛店、寺窪和卡窯文化。古代傳說中的四千年前的炎帝(號神農氏)、黃帝(號有熊氏,又號軒轅氏)也起於西北。近幾年來,我省考古工作者在省境東部秦安縣大地灣發現並挖掘了一處距今7800至4500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遺址,出土文物8000餘件,其中發現的7000年前的地畫、5000年前的混凝土和一座建築面積達450 平方米的原始社會會堂式宏偉建築,系國內首次發現。這處遺址堪與西安半坡村遺址相媲美。這裡發現的罕見的三足缽、三足罐珍品,比仰紹文化半坡類型要早1000多年。大地灣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史前史特別是研究古代建築、文字起源和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甘肅省行政區劃

甘肅省設蘭州市、嘉峪關市、金昌市、白銀市、天水市、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平涼市、慶陽市、定西市、隴南市、臨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

蘭州市:五區三縣
城關區、七裡河區、西固區、安寧區、紅古區、榆中縣、皋蘭縣、永登縣。

嘉峪關市

金昌市:一區一縣
金川區、永昌縣。

白銀市:二區三縣
白銀區、平川區、會寧縣、靖遠縣、景泰縣。

天水市:二區五縣
秦城區、北道區、清水縣、秦安縣、甘谷縣、武山縣、張家川回族自治縣。

武威市:一區三縣
涼州區、古浪縣、民勤縣、天祝藏族自治縣。

張掖市:一區五縣
甘州區、山丹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酒泉市:一區二市四縣
肅州區、玉門市、敦煌市、金塔縣、安西縣、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平涼市:一區六縣
崆峒區、涇川縣、靈台縣、崇信縣、華亭縣、莊浪縣、靜寧縣。

慶陽市:一區七縣
西峰區、正甯縣、華池縣、合水縣、寧 縣、慶城縣、鎮原縣、環 縣。

定西市:一區六縣
安定區、通渭縣、隴西縣、漳 縣、渭源縣、岷 縣、臨洮縣。

隴南市:一區八縣
武都區、成 縣、兩當縣、徽 縣、西和縣、禮 縣、康 縣、文 縣、宕昌縣。

臨夏回族自治州:一市七縣
臨夏市、臨夏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政縣、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甘南藏族自治州:一市七縣
合作市、舟曲縣、卓尼縣、臨潭縣、迭部縣、夏河縣、碌曲縣、瑪曲縣。
甘肅省地理地貌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部,地處黃河上游,地域遼闊。介於北緯32°11′~42°57′、東經92°13′~108°46′之間。東接陝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寧夏並與蒙古國接壤。甘肅地貌複雜多樣,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交錯分佈。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地形狹長,東西長1655公里,南北寬530公里,大致可分為各具特色的六大區域:
隴南山地:這裡重巒疊嶂,山高穀深,植被豐厚,到處清流不息。這一區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臨潭、迭部一線以東的山區,為秦嶺的西延部分。山地和丘陵西高東低,綠山對峙,溪流急蕩,峰銳坡陡,恰似江南風光,又呈五嶺逶迤。南疆的“纖秀”,北國的“粗獷”,在這裡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隴中黃土高原:位於甘肅省中部和東部,東起甘陝省界,西至烏鞘嶺畔。這裡曾經孕育了華夏民族的祖先,這裡有蒼松翠柏,有潺潺溪流,有豐富的石油、煤炭,也有聞名遐邇的名山大川。黃河從這裡穿流而過,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三大水庫如一顆顆明珠鑲嵌在這塊充滿生機的土地上,把無窮無盡的動力和光明,奉送給這塊土地,煥發著它新的活力。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一隅,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3000米,是典型的高原區。這裡草灘寬廣,水草豐美,牛肥馬壯,是甘肅省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位於祁連山以北,北山以南,東起烏鞘嶺,西至甘新交界,是塊自東向西、由南而北傾斜的狹長地帶。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長約1000餘公里,寬由幾公里到百餘公里不等。這裡地勢平坦,機耕條件好,光熱充足,水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戈壁綠洲,農業發展前景廣闊,是甘肅主要的商品糧基地。?
祁連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長達1000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3500米以上,終年積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體水庫,植被垂直分佈明顯,荒漠、草場、森林、冰雪,組成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立體畫面。
河西走廊以北地帶:這塊東西長1000多公里、海拔在1000-3600米的地帶,人們習慣稱之為北山山地。這裡地近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風急沙大,山岩裸露,荒漠連片,一塊塊山間平原,是難以耕作之地,人煙稀少,能領略到“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戈壁風光。
甘肅是個多山的省份,最主要的山脈首推祁連山、烏鞘嶺、六盤山,其次諸如阿爾金山、馬鬃山、合黎山、龍首山、西傾山、子午嶺山等,多數山脈屬西北-東南走向。省內的森林資源多集中在這些山區,大多數河流也都從這些山脈形成各自分流的源頭。
甘肅省土地資源

土地:全省總土地面積45.44萬平方公里(據國務院勘界結果為42.58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7位,折合6.8億畝。其中,農用地為3.81億畝;建設用地0.14億畝;未利用地2.87億畝。人均佔有土地26.31畝。人均佔有耕地2.71畝,比全國人均佔有量高出一倍多。山地多,平地少,全省山地和丘陵占總土地面積的 78.2 % 。全省土地利用率為56.93%,尚未利用的土地有28681.4萬畝,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42.05%,包括沙漠、戈壁、高寒石山、裸岩、低窪鹽鹼、沼澤等。在未利用的土地中,可開發利用的荒地資源充足,達1126.15萬畝,這對全省經濟和社會發展來說,是十分可觀的後備土地資源。根據2001年坡耕地及耕地後備資源調查結果,全省大於15°坡耕地2541.88萬畝,其中,15°—25°的坡耕地2059.73萬畝,占81%;大於25°坡耕地482.15萬畝,占19%。

土地類型:根據土地的綜合特點以及自然和人為因素的交互作用,甘肅省土地可分為七個類型。(1)隴南山地南部濕潤北亞熱帶;(2)隴南山地北部濕潤、半濕潤暖溫帶;(3)隴中黃土高原;(4)甘南高原;(5)祁連山、阿爾金山;(6)河西溫帶乾旱荒漠;(7)河西暖溫帶極端乾旱荒漠。

土壤:全省共有40多種土壤類型。如黃褐土、灰褐土、黑壚土、灰鈣土、黃綿土、棕壤土、高山寒漠土、高山草甸土、高山草原土、亞高山草甸土、棕鈣土、黑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鹽山、灌耕土、風沙土、沼澤土、草甸土、潮土等。
甘肅省礦產資源

甘肅是礦產資源比較豐富的省份之一,礦業開發已成為甘肅的重要經濟支柱。境內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不但種類繁多、類型多樣,而且組分複雜、規模各異,遠景可觀。截止2002年底,全省已發現各類礦產156種,占全國發現礦種數的91%。全省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81種,其中能源礦產7種、金屬礦產34種、非金屬礦產38種、水氣礦產2種。編入《甘肅省礦產資源儲量表》的礦產地636處,大型礦床59個、中型礦床133個、小型礦床444個。據國土資源部截止2002年底《全國礦產資源儲量通報》,甘肅省在全國排序居第一位的礦產有10種,前五位的有34種,前十位的有61種。已開採利用的礦產有67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