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陝西西安的“灞橋”

灞橋是我國最早創建的橋樑


灞橋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區灞橋鎮,距西安市區約10 公里。灞橋架於灞河之上,是我國歷史上最古老而雄偉的一座名橋。灞橋歷來是西安東部的門戶和天然屏障。周代的鎬京要與關東聯繫必經此地。當時“以木置橋”,並用了康王時的“喬梓”的典故,名曰橋梓。橋址在今橋梓口村。
灞河原名滋水。相傳在春秋時,秦穆公打敗了西戎,他想標榜自己的武功,在取得西安這塊地方後,將滋水改作霸水,以彰霸功,並將橋更名霸橋。《史記》有秦始皇帝送王翦東出霸橋伐楚的記載。漢代關於霸橋的記載更多。著名的有秦末劉邦與項羽爭雄,劉邦率先由武關攻入關中,並首先攻佔秦都咸陽,而後屯兵灞上。劉邦在霸橋軹道受秦王子嬰降。秦王子嬰“素車白馬,系頸以組”,表示投降的誠意。劉邦將他脖子上的繩子取下,扶他上車,從 此便結束了稱霸一時的秦王朝的統治。漢文帝時期,匈奴入侵邊疆,大將軍周亞夫駐軍灞上。有一次文帝騎馬親來勞軍,守營軍士不准入營。隨行侍衛解釋說:“天子親幸軍營”。守軍對曰:“將軍有令,軍中不得馳驅。”文帝不但未斥責,反而感贊其周帶兵有方,並加以提拔,委以重任。漢武帝時, 大將李廣在藍田山打獵,夜過霸橋,被橋尉阻擋呵責,後來李廣統兵北征, 出發前向漢武帝請要了這個橋尉斬首馬前,在歷史上留下了心胸狹窄的形象。
王莽新朝,為取吉利,改霸橋為長存灞。隋初,隋文帝楊堅將霸水改為 灞水,霸橋改為灞橋。當時灞橋為石柱木橋,分南北二橋,今日灞橋為隋南灞橋。唐末,黃巢金冠紅轎,在灞橋接受唐將的投降。
宋代橋被毀。元至元三年(西元1266 年)山東堂邑商人劉斌來長安經商, 回山東時乘坐馬車涉水過灞河,商旅同人和財物盡皆沒水而亡,只有他一人脫險。劉斌遂決心在此修建一座石橋。後歷時二十五年,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建成15 孔的石拱橋。灞橋屢毀屢修,然而一次比一次修建的好。
清同治十三年重建的灞橋為72 孔的石板橋。橋兩側砌石為欄,雕有瓜果鳥獸,蔚為典雅。橋兩頭,還各建三開門牌樓一座,氣勢雄偉,十分壯觀。為清代中國少有的名橋。其橋墩一直沿用到現在,堅固如前。
灞橋兩岸路旁,遍植垂柳。陽春三月,柳絮初綻,飄蕩如雪;一灣河水清碧見底,風景十分秀麗。“灞柳風雪”號為關中八景之一。古代長安人送友東去,多至此折柳贈別。這裡留下了許多名人墨客的深情詩篇。唐詩人楊巨源在《賦得灞岸柳留辭鄭員外》詩中曰:“楊柳含煙灞岸春,年年攀折為行人”。唐大詩人李白在《灞陵行送別》一詩中稱:“正當今夕斷腸處,驪歌愁絕不忍聽”。
今日灞橋,北為隴海鐵路複?雙行鐵橋,南有西(安)潼(關)公路複 線橋和高速公路橋。五橋並列,成為隴海線上溝通東西的要衝。


參考資料: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