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一條街新址

6月30日,北京一批傳統小吃店在北京什?海邊上的胡同裡重張,開張的店鋪大多是本報一直關注的前門拆遷工程中的老字型大小。老牌匾下的新鋪面,環境比從前美了,衛生條件改善了,遷徙後的傳統小吃是否還保持著原有的味道呢?

風景更好

風景秀麗的北京什?海後海孝友胡同,有一座古樸典雅的老北京傳統小吃薈萃的四合院。這裡別有洞天,仿舊庭院式的餐館內,大廳與包間裝修精細,桌椅和茶具古色古香。寬敞的就餐大廳裡面還按照老北京傳統堂會的風格搭建了戲臺。四合院內熙熙攘攘,穿過一條名為“門框胡同”的小吃作坊街,來到據說被稱為“小吃宴”的大廳,大廳東邊的戲臺上有演員正在舞動水袖,唱著京劇,食客群裡發出來一陣陣掌聲和喝彩。“這是梅派唱法”,一位操著京腔的老大爺邊說邊跟著哼唱。

這裡集中了11家老北京傳統小吃,還專門開了個“門框胡同”以及以“前門”、“崇文門”等北京地名命名的包間。四合院裡面都是從前門喬遷而來的11家老北京傳統小吃,外加中華老字型大小張一元,“7.1”前夕在後海“九門小吃”齊齊亮相。

這座老北京老字型大小小吃四合院面積達3000平方米,16個單間,可容納400人同時就餐。據說這些遷來的傳統小吃作為北京迎奧運的一項配套服務工程,受到了方方面面的關照。登上四合院的屋頂,記者發現上面幾位元工人正在緊張地焊接鋼架、塗涮漆料。有一位工人說,他們將趕在這幾天完工,好開夜市。

味道依舊

聚集到後海岸邊的這十幾家老字型大小小吃傳人,家家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一碟一碗,都凝聚著老北京的歷史、技藝和文化。小吃宴製作現場,小吃傳人們幹起活來精工細做,精雕細刻。乳酪魏的餐具不能沾上半點油星兒;俊王  德順齋的燒餅要外酥裡嫩,咬開後能分出十幾層;焦圈不小心掉在地上要一摔八瓣;還有“白記豆腐腦白如玉,嫩如脂,入口即化”;羊頭馬“切頭肉薄如紙,撒鹽花似雪飛”。在“門框胡同”裡,因為是明檔作業,記者得以挨家挨戶地觀看各個老字型大小工作人員忙著手中的“絕活”。正在忙著做“炒疙瘩”的“恩元居”的第二代傳人馬正國,指著牆上掛著的一幅照片,忙裡偷閒跟記者聊了起來:“照片裡沒有我,這是我表哥,這是我表姐,坐在大人懷裡的是我姐姐。” 馬正國老人指著照片告訴記者,他自己並沒有在“恩元居”工作過,現在退休了,經不住北京傳統小吃協會的侯嘉會長誠懇力邀,終於成為這座小吃食府的一員。 “味道都挺正的!”有食客告訴記者,她這些天看報紙說過了,今天經過這兒,找了大半天才找到,“值,不枉走一遭。”另一個食客對乳酪讚賞不已,“就喜歡它那味!”他讚歎道,“畢竟是傳人親自做出來的呀!”

價格上漲

此番老字型大小小吃“搬遷”,搬進了新場所,環境改善了,小吃的價位也隨之上浮。記者瞭解到,這11家小吃,每家都有個別品種價位提高。像爆肚馮,部分品種將4兩盤換成了3兩盤;褡褳火燒原先是2.5元/兩,現在是4元/兩。此前,老北京傳統小吃協會會長侯嘉曾對外透露,新店的個人平均消費將達到68元,是先前消費金額的兩倍左右。據說,這與什?海的日租金比前門地區高不無關係。

因為受到各種成本上漲的影響,傳統小吃難以傳承好吃不貴的傳統。客人邱老師告訴記者,他一家4口,分別點東西,都是幾塊錢一份,結果一算帳,很快就100多塊錢。他說他觀察到其他人的消費狀況,每桌的花費都在100塊以上。“應該還算在可以承受的範圍。”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