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湘繡?

湘繡
湘繡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現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龍風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餘種,繡線有18種色相,並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繡工純熟的境界。至清代,長沙刺繡遍及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長沙縣沙坪和開福區霞凝一帶,是湘繡生產的傳統基地,多數農家婦女均以刺繡為業,曾有“繡鄉”之稱。城內繡莊眾多,到清未有26家,繡工逾萬,年產繡品2萬多件。繡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為主,也有少量高檔畫屏。
湘繡藝術特色,主要表現為形象生動、逼真,質感強烈,它是以畫稿為藍本,“以針代筆”,“以線暈色”,在刻意追求畫稿原貌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再創造。故其獨特技藝,盡在“施針用線”之中。湘繡針法多變,以摻針為主,並根據表現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紋理的不同要求,發展為70多種針法。線色萬千,根據各種不同畫稿的題材,運用各種不同的針法,選配各種不同色階的繡線——絲線或絨線,憑藉針法的特殊表現力和繡線的光澤作用,使繡制出來的物象,不但保存著畫稿原有的筆墨神韻,而且通過刺繡工藝,增添了物象的真實性和立體感,起到了一般繪畫所不及的藝術效果。以致湘繡獨成一派,到清末“湘繡盛行,超越蘇繡,已不沿顧繡之名。法在改藍本、染色絲,非複故步矣”。
從此,湘繡以其獨特的搗鬼魅力吸引著國內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勸業會上被譽為“渾筆墨於無痕”,“字格簪花,跡滅針線”。1933年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博覽會上,湘繡出盡風頭。長沙錦花麗繡莊送展的一幅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半身湘繡像,引起轟動。湖南省主席何鍵授意以他個人名義贈給羅斯福,傳為佳話。該繡像現藏於芝加哥亞歷山大博物館。



解放後,湘繡工作者一改過去傳統產品多為單面繡的工藝,著力發展雙面繡藝術,同時又創制出難度更大的“雙面全異繡”,使湘繡藝術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準。它在一塊透明底料的正反兩面,繡制出兩個主題、構思、色彩、針法各異的物象。如雙面全異繡“花木蘭”繡屏,取材於《木蘭詞》中的名句。一面繡的是“萬里赴戎機……寒光照鐵衣”,一面的繡的是“當窗理雲 ,對鏡貼花黃。”這樣不僅出色地反映了木蘭女扮男裝,披堅執銳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脫去戰時胞”身著女兒裝的少女校態,而且使對比的形象更加生動。一面戎裝,一面紅裝,其構思之巧妙和繡藝之精湛,堪稱巧奪天工,令人拍案叫絕。
湘繡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繡品豐富多采。著名傳統名牌“虎”“獅”和“百鳥朝鳳”等掛屏;有獲“省優產品”的百鳥、百魚、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還有眾多的雙面全異繡湘繡精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