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璐珞是什麼東西?

賽璐珞是塑膠的老祖宗,賽璐珞是英文“celluloid”的譯音,它有兩個意思,一是假象牙;二是叫電影膠片。你也許會奇怪,賽璐珞和這兩種東西有什麼關係?但一查歷史還真有點關係。愛好體育的人都知道檯球,過去的檯球大多是有錢階層的娛樂活動,到19世紀,在美國已非常盛行。那時的檯球是用象牙做的,顯得很高雅。但當時非洲的大象不斷減少,美國差不多完全得不到象牙來製作檯球,這可愁壞了檯球製造廠的老闆。於是宣佈:誰能發明一種代替象牙做檯球的材料,誰就能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這在當時可不是一筆小數目。

有句話叫“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雖不完全符合事實,但的確有點兒刺激性。1868年,在美國的阿爾邦尼地方有一位叫約翰·海阿特的人,他本是一位印刷工人,但對檯球也很感興趣,於是他決定發明出一種代替象牙製作檯球的材料。他夜以繼日地冥思苦想。開始他在木屑里加上天然樹脂蟲膠,使木屑結成塊並搓成球,樣子倒像象牙檯球,但一碰就碎。以後又不知試了多少東西,但都沒有找到一種又硬又不易碎的材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天,他發現做火藥的原料硝化纖維在酒精中溶解後,再將其塗在物體上,乾燥後能形成透明而結實的膜。他就想把這種膜凝結起來做成球,但在試驗時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要說海阿特真是個不屈不撓的人,他並不灰心,仍然一如既往地進行探索,終於在1869年發現,當在硝化纖維中加進樟腦時,硝化纖維竟變成了一種柔韌性相當好的又硬又不脆的材料。在熱壓下可成為各種形狀的製品,當真可以用來做檯球。他將它命名為“賽璐珞”。

據說海阿特並沒有得到1萬美元的獎金。但對他來說這是小事一樁,因為這時他已成了一個大發明家,他準備用自己的發明獲得更多的效益。1872年,他在美國紐華克建立了一個生產賽璐珞的工廠,除用來生產檯球外,還用來做馬車和汽車的風擋及電影膠片,從此開創了塑膠工業的先河。1877年,英國也開始用賽璐珞生產假象牙和檯球等塑膠製品。後來海阿特又用賽璐珞製造箱子、鈕扣、直尺、乒乓球和眼鏡架。

從此,各種不同類型的塑膠層出不窮,現在已經工業化的塑膠就有300多種,常用的有60多種,至於用這些塑膠生產出的形形色色的產品,那就數都數不清,遍及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現在誰家沒有塑膠製品?

一個小小的檯球,由於缺乏原材料,竟然能引出一種遍及世界的新材料,這其中有許多值得人們思索的哲理。有志于發明創造的同學們一定可以從中得到啟發。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