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

錫林郭勒草原自然保護區1985年建立,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吸收為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成為我國第六個加入國際網路的生物圈保護區。90年代,保護區又加入了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路。保護區總面積1078600公頃。1997年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一、地理位置

保護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錫林浩特市境內。

二、自然環境

保護區地處錫林河流域,流域地勢起伏平緩,一般海拔變化於1000∼1200米之間。錫林河河谷寬闊,沿河北岸綿亙著一條寬約10公里東西走向的固定沙帶,相對高差約10∼20米,其餘的大面積地區均為坡度平緩的低山丘陵及丘陵間開闊的“塔拉”。氣候為溫帶半乾旱區,由於受東部大興安嶺山地的影響,具有由半濕潤向半乾旱地區過渡的特徵,但是絕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的半乾旱氣候所控制。年均溫為-1∼2℃;年降水量300∼450毫米。7月均溫為18∼28℃,降水量為1200∼2000毫米,高溫與降水同時進行,對草原的牧草生長十分有利。冬季積雪充足,為第二年牧草返青積蓄了水分。紮克斯太諾爾是區內唯一的小型內陸湖。

三、植物資源

保護區有高等植物625種,錫林郭勒草原不僅是內蒙古自治區的,也是我國保存最完整的一個典型草原區域。典型草原是保護區中具有代表性的植被類型,也是構成草原生態系統的主體。

一類典型草原——大針茅草原在保護區中發育十分良好,生長高大,一般為1.4∼1.5米。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在冬季大雪期間,眾多的牧草被大雪覆蓋,而大針茅的立枯枝條卻高高地立於雪被之上,成為冬季牧場上家畜的主要飼料。因此,大針茅草原被列為保護區的第一位重點保護對象。

另一類草原——羊草草原是我國草地資源中最為珍貴的一類自然財富。在溫帶草原中它的產量居首位,每公頃可產鮮草4000∼6000公斤。而且羊草植株直立,所處地形開闊平坦,適宜機械化刈割作業。羊草很大優點是它不怕旱、不怕澇、也不怕鹽鹼,能夠在多種土壤上生長,因此,羊草分佈範圍很廣。

保護區中的固定沙地上保存了片狀疏林,主要有雲杉林、山楊林、白樺林。這些疏林形成沙地上特有的景觀,素有“沙漠公園”之稱。林間保持了較濕潤的生境,故草本植物生長茂盛,成為放牧較好的冬季牧場。

保護區除有大面積牧草資源外,還有許多經濟植物資源。如:藥用植物、纖維植物、澱粉植物等。無國家級保護植物。

四、動物資源

保護區動物常見的有黃羊、獾、狼、狐狸、旱獺、鼬、鼠類、鷹、隼、沙百靈、蒙古百靈等飛禽及昆蟲。

國家級保護動物有黃羊、隼等。

(一)黃羊——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亦稱“蒙古羚”。哺乳綱,偶蹄目,牛科。體長可達1.3米。頸細長,尾短,肢細。角短,上有輪脊。體毛以棕黃色為主,腹面白色。主要以草類、灌木為食。

(二)燕隼

鳥綱,隼科,體長約30釐米。頭部、頸後為灰黑色,頸後有一乳白色領斑,上體其餘部分羽毛灰白,尾部稍淡,都具黑褐色羽幹斑。下體棕白色,肛周以下直至兩腿都為鏽工色,捕食昆蟲和小鳥。

(三)紅腳隼

鳥綱、隼科,雄鳥通體為石板灰色,肛周、尾下覆羽、兩腿棕紅色,故此得名。雌鳥大部分羽毛暗灰色,下體自胸部以下棕白色,佈滿黑褐色縱紋。肛周及兩腿橙黃色,嗜食昆蟲。

(四)遊隼

鳥綱,隼科。隼類中較大的一種。雄鳥體長約40釐米。頭部及頸側羽毛黑、微藍,並各貫以黑紋。上體其餘部分為灰藍色。下休色白而綴有黑斑。性兇猛,飛行迅速,捕食大型鳥類,故名“鴨虎”。它是位於生態系統食物鏈頂級的猛禽之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