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車車身造型的演變

最初製造的汽車車身設計方案都是仿照馬車車身提出來的。因為當時的汽油機功率太小,一般都只是在木質杠架上裝上結構簡單的敞開式車篷。車高約2.7米左右。全金屬車身1900年已經獲得設計專利,但由於金屬冶煉工藝不發達,所以金屬車身並未得到實際應用。

1915年,福特的T型車確立了箱型車身的基本造型。到1920年,敞篷汽車轉變為封閉式汽車,同時金屬冶煉技術及薄鋼板衝壓成型,焊接等技術進一步發展,於是出現了金鋼車身。隨後車身上開始加裝擋風板,擋泥板和擋風玻璃。到30年代中期,汽車已非常普及,造型受到人們的關注,車身降低到1.3~1.4米,車寬逐漸增大,以適應高速轉變時的側向穩定性。同時車身橫截面由原來的方箱形變成了橢圓形,以減少空氣阻力。隨後出現了呈流線型的車身,這便是甲殼蟲型車身。甲殼蟲型汽車廣受人們的喜愛,風靡全球,成為生產數量最大,運行使用時間最長的車型。

20世紀40年代末期,二次大戰爭結束,各種車輛在戰爭中經受了各種考驗,並積累了豐富經驗。人們開始在設計汽車的過程中考慮進更多的因素,以使汽車更能減少空氣阻力,坐上去更舒適。特別是人體工程學和流體力學的研究與運用,為創造舒適的,寬敞的乘坐空間提供了理論依據,導致了船型車身的出現,船型車身隨後又轉變為魚型車身。魚型車身空氣阻力大為減小,易產生高速升力,高速行駛時出現嚴重的搖擺。

70年代,出現了世界性的能源危機,為了降低油耗,有人發明了發動機橫向佈置,前輪驅動,風阻係數小的斜背式車身。這種車身最有代表性的是德國大眾公司生產的高爾夫轎車。80年代以來,先進的風洞試驗技術得到應用,船型車身由於具有人體工程方面的優越性,成為世界轎車的基本造型。魚型車身進行克服升力的研究設計,壓低發動機罩,產生了楔型車身;另一方向,通過在車身上加裝各種擾流裝置,大大減弱了升力,使汽車既能高速行駛,又能保持較好的穩定性。目前這種車身造型已普遍為各大汽車製造商使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