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知道大眾汽車的歷史?

在德國,人們最早提到大眾車(人民大眾的車)要追溯到1904年。在那個時候,汽車工程師們普遍認為汽車工業的未來在於經濟性小型車的有效批量生產。美國的飛速發展似乎說明了這個趨勢,因為那裡對汽車大量需求的市場已逐漸成形。但是圍繞一輛普通大眾使用的車的爭論(由美國車型引發)攙雜著一定的懷疑在裡頭,原因是在德國,轎車完全被看成一個奢侈品。同時昂貴複雜的維護技術更是轎車大眾化的一個障礙。第一輛大眾化車於1908年在大西洋彼岸出現,在那裡大量的購買需求和新的生產技術為美國社會的機動化鋪平了道路。福特汽車公司生產了T型車,由亨利·福特設計,採用流水線生產,這很快就變成了歐洲汽車製造商合理化的批量生產標準。在“tin lizzy”於1927年在底特律結束生產時,其總產量為15,007,033輛。

  在亨利·福特的影響下,大眾化轎車的思想成為魏瑪共和國汽車廣告宣傳的主旨,加快了設計者實現想法的步伐。有趣的是,最後是一名十八歲匈牙利學技術的學生Bela Bareny(後來與霍克、布加蒂、保時捷以及諾德霍夫錄入“汽車名人大廳”)在1925年呈交了他的“大眾化轎車的底盤設計”。儘管摩托車為德國的機動化奠定了基礎,但是汽車製造商對大眾化轎車設計的功績也是不可抹殺的。考慮到汽車的高稅收和汽油價格,他們努力開發了小發動機的經濟型車。

  當時的大眾還不是一個品牌,只是一個類別,在30年代出現在柏林國際汽車展上時吸引了絕大多數人的關注。1934年,寶馬、梅塞德斯、歐寶、福特、艾德勒(Adler)哈諾瑪格(Hanomag)等公司都展出了他們適於系列生產的低消費車型,這些車也是作為大眾型車展示給那些感興趣的人們的。在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建立他們的政權時,大眾車的技術概念已經比較成熟了,而“大眾”這個詞常常出現在人們的話語中。

  1934年6月22日,德國汽車工業協會(RDA)委託費迪南.保時捷設計一輛大眾車。但是,RDA的公司對把價格限制在990馬克之內不太相信,這個限定就是希特勒下令設定的。當時外幣和原材料的緊缺更加加重他們的疑問,他們甚至對德國生產大眾化汽車的工廠的生存能力都表示懷疑。整個計畫究竟如何得到資金仍然是個問題。

  1937年德國勞動聯盟出現了,他們為了提高其自由組織“通過幸福獲得力量”的形象便為國家社會主義承接了這項著名的工程。1937年5月28日,聯盟建立了一家有限公司,為德國大眾車的生產做準備工作,這家公司在1938年9月16日被重新命名為大眾公司,同年10月13日進行商業註冊。保時捷設計的車被希特勒稱作KdF-Wagen或“通過幸福車型獲得力量”。

  在大量的廣告宣傳活動支持下,1938年8月12日,德國勞工聯盟為KdF-Wagen車型推出了個人儲蓄系統。具體做法就是個人通過每週支付最少限度的金額將很快擁有一輛大眾車。但是人們的購買需求太低,不可能滿足計畫的生產數量。對一般工人來說,一輛大眾車遠遠超過他們的購買能力。

  1938年初,大眾工廠開始投入生產,這個工廠是一個統管生產和銷售全部過程且設備齊全的車型工廠。其規模、基本技術裝備以及內部生產都在底特律的“長魯河”工廠有模型展出,這在當時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汽車工廠。勞工及原材料的緊缺延遲了車輛的生產,這樣布勞恩斯魏克地區的Vorwerk工廠(衛星工廠)的生產就飛速提升了上去。根據德國勞工聯盟計畫,這個衛星工廠就是大眾工廠骨幹工人要接受培訓的地方。1938年10月,實習培訓在培訓車間展開,1938年末,尚未建成的工廠便開始了一些模具和其它工具的生產。

  武器生產和強迫勞動  二戰爆發後,大眾工廠逐漸轉變到武器的生產上。在德國空軍的命令下,工廠對Ju 88進行修理工作並向飛機製造行業提供燃油倉和機翼以及其它一些產品。在軍事機動化之後,工廠為軍用客車及水路兩用車的連續生產又建立了一條生產線。到1942年為止,大眾公司其實在德國壟斷了客車的生產

  作為國家社會主義戰爭經濟的一部分,從1940年的夏天開始,大眾公司利用強迫勞工來滿足武器生產的勞工需求,後來還從集中營中及戰犯中獲取勞工。在爭戰期間,工廠總共雇傭了大約兩萬名強迫勞動工人,1944年,大眾工廠的工人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外國人。直到納粹政權的結束,大眾才可以生產當初真正計畫生產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