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轎車的七大"金玉良言" 怎麼說?

一、“物以稀為貴”

     只有在產品緊缺時,它才凸顯其價值。

  當汽車生產廠家紛紛上馬,產能不斷增加,條條生產線,怎能都賺錢?

  購買力是有限的。而生產力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得以爆發並且綿綿不絕的延續著,這勢頭卻好像是一種相對的無限。超強的生產力、超大的規模、超多的數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是產品積壓、庫存增加、生產過剩、產品貶值、商品降價。一部分企業被兼併或倒閉乃勢所必然。

  二、“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

    這是人們消費上當之後的歎息。不只是多少人的心聲匯成了這通俗的語言,不知是多少人的教訓凝固成這樣一種經典。

  為什麼買的沒有賣的精明呢?

  原因一,資訊不對稱、不對等。你工廠用了什麼材料,花了多少錢,成本多少,利潤多少,消費者根本無從知道。工廠也不可能讓你知道。美其名曰:“商業秘密”。

  原因二,生產、經銷一方在暗處,消費一方在明處。產品品質如何,怎麼檢驗的,壽命如何,怎麼設計的,消費者根本無從得知。德國一家汽車工廠,車間是透明的。這種精明的舉措恰巧證明生產者意識到了自己在暗處躲藏很深對消費者不公平,也是做做樣子擺擺姿態以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取得消費者的好感而已。其實種種暗中操作,消費者永遠是蒙在鼓裡的。

  原因三,你不知人家的底細,人家卻可以把你一眼望到底。你去看車,帶什麼人去,想不想買,什麼時候買,買多少錢的,甚至你有沒有錢,賣方很快就會一清二楚。這沒辦法,人家是職業銷售,職業賣車。練也練出來了。你能做“職業買車”麼?你一生能買幾台車?所以,你再小心、請再多的高參也有上當的可能。

  原因四,賣方特別能“忽悠”而我們有些消費者偏偏禁不住“忽悠”。

  幾句奉承,一點暗示就受不了了,立馬交錢,交了錢就後悔。消費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不強,消費觀念不成熟。

  三、“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一分價錢一分貨”

  貪求低價、一見優惠降價就喜出望外、以貌取車,都是不成熟消費心態的原始表現。

  所以,車價一降再降,就要認真審視它的品質和配置了。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便宜貨。消費者霧裡看花水中望月,還是小心為妙。

  四、“王婆賣瓜,自賣自誇”

     我們的消費者太寬容了,有時寬容的失去原則,連經銷商露骨的虛假宣傳也照單全收,對“賣瓜”“王婆”的自誇給予充分的理解:做買賣嘛,怎麼能不吆喝,於是見怪不怪。

  仔細看看我們的汽車廠家和經銷商,說明書上的理論油耗,有幾個准的?宣傳單上的廣告語,不管車大車小,都“動力綿綿不絕”,品質一律“優異”,設計更是“卓爾不群”。浮誇之處比比皆是,屢見不鮮。就是產品介紹,有點個性也好,說得像一個媽生的一樣。這樣的宣傳,有什麼可信度?

  五、“賣的就是一張嘴”  

    多麼露骨、得意的總結。這往往是多宰了幾位顧客、幾萬元錢之後的得意忘形之語。巧言令色、巧舌如簧竟能使商品增值賣出好價錢。有些觸目驚心吧?遇到這樣的汽車銷售員,千萬小心。

  六、“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買賣雙方平等自願,這是對的。但當你發現上當前去理論時他奉獻給你這句話,你會有啥感覺?你的選擇權力是神聖而至高無上的,要好好把握。“有權不用,過期作廢”,同樣適合購車。選車有期限,不能無時限挑選,但也不能速戰速決,要珍惜挑選的權利,留給自己充分的挑選時間。

  七、“銷售員的臉像月亮,買車前後不一樣

  在多數汽車銷售店,買車前你是爺爺,買車後你就是孫子。交款之前是爺爺,交款之後你就是孫子了。

  關鍵是,不看好車就不交款。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