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加拿大的首都

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與魁北克省交界處。首都地區(包括安大略省的渥太華市、魁北克省的赫爾市和其周圍城鎮)人口110多萬(2005年),面積4662平方公里。市內有渥太華河由西向東湍流而過,將整個城市南北分開。南部居民是英國移民後代,講英語;北部居民是法國移民後代,講法語。裡多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注入城北的渥太華河。渥太華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是水、陸、空交通樞紐。水力資源豐富,以輕工業為主,有造紙、木材加工、食品、機械製造等工業。

渥太華處於低地,平均海拔約109米,周圍幾乎完全被加拿大地盾的岩石群所包圍。屬大陸性寒溫帶針葉林氣候。夏季空氣濕度較大,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季由於北面沒有橫亙的山脈,來自北極的乾燥強冷氣流,可以毫無阻擋地橫掃渥太華大地,氣候乾燥寒冷,1月平均氣溫為-11度,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9度。春天一來,整個城市佈滿了色彩豔麗的鬱金香,把這座都城裝扮得格外美麗,因此渥太華有“鬱金香城”的美譽。據氣象部門統計,渥太華每年約有8個月夜晚溫度在零度以下,故有人稱其為“嚴寒之都”。

17世紀初,法國探險家塞謬爾·戴·查普雷恩來到這裡。之後英法殖民者便紛至遝來,把這裡逐漸變成了木材集散地。他們沿用了印第安人的叫法,把“渥太華”正式標注在地圖上。在印第安語中,“渥太華”是“貿易”的意思。1756-1763年間,英法殖民者之間爆發了“七年戰爭”。法國戰敗,1763年簽訂了《巴黎條約》,法國把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割讓給了英國。1800年,美國賴特開始在渥太華河北岸伐木,以後發展為赫爾城。1812-1814年英美戰爭期間,裡多河成為渥太華和金斯頓之間的水上秘密頻道。美軍戰敗,英國從此確立了在加拿大的地位。1826年,英國皇家工程兵中校約翰·拜至此修建運河,加速了該地的發展,當時的工程指揮部所在地被稱為拜鎮。1850年成為鎮,1855年成為市,並以從休倫湖遷來的印第安部落的名稱重新命名為渥太華。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成立加拿大自治領,才正式定為加拿大的首都。

1900年一場毀滅性的大火,使渥太華受到嚴重的破壞。1937年,法裔建築師雅克·格勒貝承擔了改建渥太華市區的重任。根據雅克·格勒貝的方案,穿越市區的鐵路被移到了郊外,新的政府各部大樓也建在郊外,城市居民區、商業區、辦公區、文化區、科技教育區的規劃和建設全部採用現代英式、法式和美式建築風格,工業區置於下風地帶以使市區免受污染,城內的所有街道和空地全部實現公園化、綠地化。市區道路呈棋盤狀。

渥太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市中心區位於上城和下城。裡多運河以西,為上城,這裡圍繞著國會山,集中了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國會大廈是渥太華著名的建築群,中央有陳設著加拿大各省標誌的大廳和一個高88.7米的和平塔,塔頂有個帶著53個鈴鐺的鐘琴,塔內有戰爭紀念碑。塔的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後面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1915年大廈曾遭火焚,翌年開始重建,1927年竣工。在國會山南,沿著裡多運河是聯邦廣場,廣場上聳立著1939年5月建成的國內戰爭紀念碑。國會大廈對面是威靈頓大街,聯邦政府大廈等首腦機關座落在這條大街上。裡多運河以東為下城區,這裡是講法語的居民集中的地方,這裡有很多重要建築物,市政廳、國家檔案館、加拿大造幣廠以及渥太華歷史博物館和法國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等建築;還有聯邦火車站及具有法國建築風格的鐵路旅館--勞利大樓。 

渥太華是一座花園城市,每年有200萬左右遊客到此觀光遊覽。渥太華市中心區有裡多運河通過。裡多運河以西為上城,這裡圍繞著國會山,集中了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國會大廈是一片義大利哥特式建築群,中央有陳設著加拿大各省標誌的大廳和一個高88.7米的和平塔。塔的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其後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國會山正南沿著裡多運河的聯邦廣場中央聳立著國內戰爭紀念碑。在國會大廈對面的威靈頓大街上雲集著聯邦政府大廈、司法大樓、最高法院、中央銀行等重要建築。裡多運河以東為下城區,這裡是法語居民集中的地區,擁有市政廳、國家檔案館等著名建築。


加拿大總督府位於上城和下城之外,座落在國會山不遠的伊士斯特維尤鎮洛克立弗公園南面。總督府花園內有一片友誼林,來訪的各國國家元首都要在這裡植樹留念。1997年11月28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加拿大時在此種下了一棵象徵友誼的大果櫟樹,意在祝願中加友誼長存。

渥太華還是一個文化城市,市內的藝術中心有國家畫廊和各種博物館。渥太華大學、卡爾頓大學、聖保羅大學是這個城市的最高學府。卡爾頓大學是一所單一的英語大學,渥太華大學和聖保羅大學都是
渥太華加拿大首都渥太華(Ottawa)位於安大略省東南部與魁北克省交界處。首都地區(包括安大略省的渥太華市、魁北克省的赫爾市和其周圍城鎮)人口110多萬(2005年),面積4662平方公里。市內有渥太華河由西向東湍流而過,將整個城市南北分開。南部居民是英國移民後代,講英語;北部居民是法國移民後代,講法語。裡多河自南向北穿城而過,注入城北的渥太華河。渥太華為加拿大第四大城市,是水、陸、空交通樞紐。水力資源豐富,以輕工業為主,有造紙、木材加工、食品、機械製造等工業。

渥太華處於低地,平均海拔約109米,周圍幾乎完全被加拿大地盾的岩石群所包圍。屬大陸性寒溫帶針葉林氣候。夏季空氣濕度較大,有海洋性氣候的特點。冬季由於北面沒有橫亙的山脈,來自北極的乾燥強冷氣流,可以毫無阻擋地橫掃渥太華大地,氣候乾燥寒冷,1月平均氣溫為-11度,是世界上最寒冷的首都之一,最低氣溫曾達零下39度。春天一來,整個城市佈滿了色彩豔麗的鬱金香,把這座都城裝扮得格外美麗,因此渥太華有“鬱金香城”的美譽。據氣象部門統計,渥太華每年約有8個月夜晚溫度在零度以下,故有人稱其為“嚴寒之都”。

17世紀初,法國探險家塞謬爾·戴·查普雷恩來到這裡。之後英法殖民者便紛至遝來,把這裡逐漸變成了木材集散地。他們沿用了印第安人的叫法,把“渥太華”正式標注在地圖上。在印第安語中,“渥太華”是“貿易”的意思。1756-1763年間,英法殖民者之間爆發了“七年戰爭”。法國戰敗,1763年簽訂了《巴黎條約》,法國把在加拿大的殖民地割讓給了英國。1800年,美國賴特開始在渥太華河北岸伐木,以後發展為赫爾城。1812-1814年英美戰爭期間,裡多河成為渥太華和金斯頓之間的水上秘密頻道。美軍戰敗,英國從此確立了在加拿大的地位。1826年,英國皇家工程兵中校約翰·拜至此修建運河,加速了該地的發展,當時的工程指揮部所在地被稱為拜鎮。1850年成為鎮,1855年成為市,並以從休倫湖遷來的印第安部落的名稱重新命名為渥太華。1867年英國議會通過《不列顛北美法案》,成立加拿大自治領,才正式定為加拿大的首都。

1900年一場毀滅性的大火,使渥太華受到嚴重的破壞。1937年,法裔建築師雅克·格勒貝承擔了改建渥太華市區的重任。根據雅克·格勒貝的方案,穿越市區的鐵路被移到了郊外,新的政府各部大樓也建在郊外,城市居民區、商業區、辦公區、文化區、科技教育區的規劃和建設全部採用現代英式、法式和美式建築風格,工業區置於下風地帶以使市區免受污染,城內的所有街道和空地全部實現公園化、綠地化。市區道路呈棋盤狀。

渥太華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市中心區位於上城和下城。裡多運河以西,為上城,這裡圍繞著國會山,集中了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國會大廈是渥太華著名的建築群,中央有陳設著加拿大各省標誌的大廳和一個高88.7米的和平塔,塔頂有個帶著53個鈴鐺的鐘琴,塔內有戰爭紀念碑。塔的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後面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1915年大廈曾遭火焚,翌年開始重建,1927年竣工。在國會山南,沿著裡多運河是聯邦廣場,廣場上聳立著1939年5月建成的國內戰爭紀念碑。國會大廈對面是威靈頓大街,聯邦政府大廈等首腦機關座落在這條大街上。裡多運河以東為下城區,這裡是講法語的居民集中的地方,這裡有很多重要建築物,市政廳、國家檔案館、加拿大造幣廠以及渥太華歷史博物館和法國羅馬天主教的聖母瑪麗亞大教堂等建築;還有聯邦火車站及具有法國建築風格的鐵路旅館--勞利大樓。 

渥太華是一座花園城市,每年有200萬左右遊客到此觀光遊覽。渥太華市中心區有裡多運河通過。裡多運河以西為上城,這裡圍繞著國會山,集中了不少政府機關。坐落在渥太華河畔國會山麓的國會大廈是一片義大利哥特式建築群,中央有陳設著加拿大各省標誌的大廳和一個高88.7米的和平塔。塔的左右分別是眾議院和參議院,其後是規模宏大的國會圖書館。國會山正南沿著裡多運河的聯邦廣場中央聳立著國內戰爭紀念碑。在國會大廈對面的威靈頓大街上雲集著聯邦政府大廈、司法大樓、最高法院、中央銀行等重要建築。裡多運河以東為下城區,這裡是法語居民集中的地區,擁有市政廳、國家檔案館等著名建築。


加拿大總督府位於上城和下城之外,座落在國會山不遠的伊士斯特維尤鎮洛克立弗公園南面。總督府花園內有一片友誼林,來訪的各國國家元首都要在這裡植樹留念。1997年11月28日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問加拿大時在此種下了一棵象徵友誼的大果櫟樹,意在祝願中加友誼長存。

渥太華還是一個文化城市,市內的藝術中心有國家畫廊和各種博物館。渥太華大學、卡爾頓大學、聖保羅大學是這個城市的最高學府。卡爾頓大學是一所單一的英語大學,渥太華大學和聖保羅大學都是通行兩種語言的大學。

渥太華還是一個花園城市,郊區到處是草坪、花圃,自春至秋,碧綠青蔥、?紫嫣紅,美麗的景色每年吸引著眾多遊客。1826—1832年在英國威靈頓公爵倡議下,為軍事目的修建的裡多運河,現在成為著名遊樂中心。當年河上的水閘、水壩等石徹工程,現在成為歷史性文物,夏季可在河上駕駛遊艇,冬季則是天然滑冰場。人們來到這裡欣賞她那四季迷人的風光。

渥太華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為工業、農業、商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和條件。渥太華的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大豆、玉米、甜菜、土豆和煙草,其農業全部實現了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化肥化,並在加強農業科研和成果推廣的基礎上實現了由“雨育農業”向“生態農業”的轉變。在城區和近郊,傳統的皮革加工、木材加工、造紙、建築材料等工業已不占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電子、生物研究與開發、醫療器械、辦公設備、宇航與衛星通訊設備、消防與環衛設備等行業。

渥太華是加拿大的科學文化中心,國家級、市級和大企業公司級的科研機構遍佈全市。最有影響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分別是加拿大國家自然科學研究院和加拿大北美學會。這兩大研究機構集中了全國最有影響的自然科學家和社會學者,每年有大量的學術成果問世。渥太華市區北部是高技術集中發展的地區,被人們稱為“北矽谷”。幾百家大中小高技術公司雲集在這裡。

渥太華氣候寒冷,冬季漫長,冰上運動十分發達。渥太華市的冰上運動水準在全國堪稱一流,特別是冰球運動,享有盛名。加拿大素有“冰球之國”之稱,渥太華則是“冰球之城”,現代化的室內冰球場遍及全市。

1999年10月18日,渥太華市與中國的北京市結為友好城市。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