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瑞士的風土人情和文化習俗

 國名:瑞士聯邦 (Swiss Confederation)

國慶日:8月1日(1291年)

國旗: 呈正方形。旗地為紅色,正中一個白色十字。瑞士國旗圖案的來歷眾說紛紜,其中有代表性的說法就有四種。至1848年,瑞士制定了新聯邦憲法,正式規定紅地白十字旗為瑞士聯邦國旗。白色象徵和平、公正和光明,紅色象徵著人民的勝利、幸福和熱情;國旗的整組圖案象徵國家的統一。這面國旗在1889曾作過修改,把原來的紅地白十字橫長方形改為正方形,象徵國家在外交上採取的公正和中立的政策。

國徽: 為盾徽。圖案與顏色與國旗相同。

國花:火絨草

國石:小晶

國家政要:聯邦主席(國家元首)莫里茨·洛伊恩貝格,副主席米舍利娜·卡爾米-雷(女),2006年1月1日就任,任期一年。

自然地理:面積41284平方公里。是位於歐州中部的內陸國家,東鄰奧地利和列支敦士登,南面與義大利為鄰,西面與法國接壤,北部與德國交界。全國地勢高峻,分為西北部的汝拉山、南部的阿爾卑斯山和中部瑞士高原三個自然地形區,平均海拔約1350米。主要河流有萊茵河、羅納河。湖泊眾多,有1484個,最大的日內瓦湖(萊芒湖)面積約581平方公里。地屬北溫帶,受海洋性氣候和大陸性氣候交替影響,氣候變化較大。

人口:709萬人(1997年)。其中外籍人占19.4%。官方語言為德、法和義大利語。居民中講德語的占63.6%,法語占19.2%,義大利語占7.6%,拉丁羅曼語0.6%,其他語言9%。信奉基督教居民占44%,信奉天主教的占48%,信奉其他宗教的占5%。

簡史:西元3世紀阿勒曼尼人(日爾曼民族)遷入瑞士東部和北部,勃艮第人遷入西部並建立了第一個勃艮策王朝。西元11世紀受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1648年擺脫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宣佈獨立,奉行中立政策,1798年,拿破崙一世侵吞瑞士,將其改為“海爾維第共和國”。1803年,瑞士恢復聯邦。

1815年,維也納會議確認瑞士為永久中立國,1848年瑞士制定新憲法,設立聯邦委員會,從此成為統一的聯邦制國家。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均保持中立。瑞士自1948年起一直是聯合國的觀察員國。在2002年3月舉行的全民公決中,54.6%的瑞士選民和瑞士23個州中的12個州贊成瑞士加入聯合國。2002年9月10日,第57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決議,正式接納瑞士聯邦為聯合國新的會員國。

政治:瑞士是聯邦制國家,各州為主權州,有自己的憲法。聯邦委員會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聯邦議會由具有同等許可權的國民院和聯邦院組成,是聯邦的立法機構。只有兩院取得一致,法律或決議才能生效。聯邦委員會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聯邦委員會主席為瑞士聯邦主席,是國家元首兼政府首腦。任期一年,不得連任。根據憲法規定,瑞士實行“公民表決”(即公民投票)和“公民倡議”形式的直接民主。凡修改憲法條款、簽訂期限為15年以上的國際條約或加入重要國際組織,必須經過公民表決並由各州通過後方能生效。

軍事:瑞士實行全民兵役制度,18歲至42歲的健康男子每隔兩年必須抽出3個星期時間到軍隊服役,服役人員也可選擇一次性服役。男子的總服役時間為260天,女性有與男性同樣的權利,可以持槍參加各項軍事任務。瑞士軍隊有22萬(包括8萬名預備役人員和2萬名新兵學員),職能為國防與防範恐怖主義。瑞士將啟動軍隊改革計畫>>>

外交:瑞士為“永久中立國”,奉行積極的中立政策。“普遍性”、“善良服務”和“國際合作”是構成其外交政策的三要素。2005年6月,瑞士公民表決批准加入《申根協定》。 《申根協定》

與中國關係:1950年9月14日,瑞士與中國建交,並互派公使。1956年1月和1957年4月中瑞各自將公使館升格為大使館。2003年11月,瑞士聯邦主席巴斯卡·庫什潘對中國進行工作訪問。
著裝
在瑞士人的發祥地施維次,男性一般穿過膝的長褲,袖子寬大的襯衫和短夾克;女性著絲質上衣,長裙,天鵝絨背心。

 祭典
瑞士的天主教祭典流傳至今。在祭典日,人們穿著民族服,唱歌、跳舞和祈禱。兒童節祭典又稱“瘋狂的祭典”,參加人戴上假面具,把裝有青豌豆的袋子綁在褲子上,互相追打。此時連神父也戴上假面具,和人們一同參加祭典。在山嶽地帶,村民穿上華麗的服飾,樂團奏樂。祭典完畢,神父還到居民家為人和牲畜的興旺而祈禱、祝福。

 蔥頭節
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的星期一在伯恩舉行。這個節日至今已有三個半世紀的歷史。是僅次於耶誕節的大節日。這天除了進行蔥頭交易外,其他市場也很活躍。

 牧人節
阿爾卑斯山區牧人將牛羊趕到山上放牧的日子。在秋天牛肥羊壯時舉行。這一天牧民們把最好的牛羊趕到鎮上公開展覽,進行評比,優勝的披紅掛花。
我最喜歡瑞士了,簡直是人間仙境,就像在童話故事裡的浪漫!!!!
提起瑞士,人們常會聯想到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精美的鐘錶、名山和奇湖。瑞士是位於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其年人均收入高達3萬多美元,名列歐洲第一,生活水準居世界前列。它既不是歐盟成員,也不是聯合國成員。然而,它卻慷慨地接納、安頓了眾多國際組織,在那裡頻繁舉行各種國際會議。像瑞士這樣一個與聯合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又游離在聯合國大家庭外的國家,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瑞士為“永久中立國”,以奉行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卓然於世。近20年來,瑞士人一直在爭論是否該加入聯合國。
  全民公決是否加入聯合國3月3日,瑞士就加入聯合國問題進行第二次全民公決。瑞士曾於1986年就是否加入聯合國問題舉行過全民公決,結果遭到3/4多數票的否決。當時一家瑞典報紙以通欄大標題“瑞士人瘋了嗎?”表達世界大多數國家的疑惑。然而瑞士國民自有道理,他們擔心加入聯合國後,瑞士的中立國地位、主權獨立和直接民主會受到影響,瑞士會成為大國的附庸,難以實現其自身價值和利益。
  冷戰結束後,瑞士加入聯合國問題又被重新提到聯邦政府的日程上來。瑞士政府的目標是爭取在2003年前成為聯合國正式成員國。2000年3月,瑞士12.47萬人簽名提出倡議,要求加入聯合國。2001年10月,瑞士議會通過決議,決定將加入聯合國的人民倡議付諸全民公決。聯邦政府反復強調,“全球化的發展,使各國在眾多問題上所面臨的挑戰超出了國界。瑞士不能再與世隔絕,而應該加入到聯合國中去,與其他國家共同努力尋求解決危機的辦法和反對恐怖主義。一個國家只有參與決策,才談得上擁有真正意義的主權。讓世界聽到瑞士的聲音至關重要。根據聯合國憲章的規定,聯合國不會強迫其成員參與任何軍事行動。因此加入聯合國後,瑞士的中立國地位不會改變。”
  在此背景下,瑞士此次公民投票的結果於3月3日下午5時(北京時間3月4日淩晨)左右計出。加入聯合國的倡議如果獲得通過,聯邦外交部長將立即舉行新聞發佈會,瑞士聯邦政府致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的關於瑞士加入聯合國的申請信函將正式簽上日期發出,此函在數月前即已公佈。根據最新的民意測驗預測,可能有54%的瑞士公民贊成,17%反對,9%還處於猶豫狀態。從以往瑞士全民公決歷史看,在471.5萬選民中,能有40%到50%的選民參加投票就不錯了。
  瑞士法語區最大報紙《時報》日前以《瑞士人在給他們自己投票》為題發表社論認為,瑞士已經有好多年沒有經歷過如此“殘酷”的投票了。即使瑞士人再次對加入聯合國說“不”,地球照樣在轉動,但最終受到損害的將是瑞士的對外形象和瑞士的外交政策。在世人眼裡,瑞士將被看做是一個不開放的、孤獨的國家。瑞士將不得不繼續在聯合國當觀察員,充當“折疊椅”,難以有所作為。
  積極參與聯合國行動
  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瑞士因擔心影響其永久中立政策而置身其外。1946年,聯合國簽署協議,將前“國際聯盟”總部所在地———日內瓦萬國宮交聯合國使用,決定聯合國歐洲辦事處在此辦公。1966年將此更名為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1948年,瑞士成為聯合國的觀察員,向聯合國有關機構派駐大使級代表,並每年向聯合國交納和捐贈4.7億瑞郎。如今,聯合國已擁有189個成員國,全世界只有梵蒂岡和瑞士不是其成員。每個月在日內瓦召開的各種國際會議達600個以上,比紐約聯合國總部還要多。在日內瓦共駐有19個國際組織,其中8個屬於聯合國系統。148個國家在日內瓦有常駐代表機構。在日內瓦工作的共有3萬多名各國外交官和聯合國公務員,占日內瓦人口的7%。這給瑞士帶來每年30億瑞郎的直接收入。
  同時,瑞士積極參與了聯合國的許多行動。比如,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的決定,1990年海灣危機時,瑞士參與了對伊拉克的經濟制裁;在波黑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中,瑞士同意運送國際維和部隊軍事人員和物資的飛機過境,但對於北約要求其軍事物資過境則予以拒絕;“9·11”事件後,瑞士外長戴斯立即表示,在對待恐怖主義的問題上,沒有“中立”可言;不久前瑞士外交部又宣佈,同意美國人道援助飛機飛越其領空,但執行軍事任務的飛機仍須繞行。由於瑞士不是聯合國的正式成員國,它在聯合國裡既無決策權,也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幾十年來深感在涉及本國利益的許多問題上難以施加影響。
  中立是“立國之本”
  “小國寡民”的瑞士為什麼一再自我“孤立”,拒絕走進“國際大家庭”呢?這首先是因為大部分瑞士人從心底裡對祖先留下的傳統的中立、民主和聯邦制懷有根深蒂固的
  留戀。大多數瑞士人把他們180多年賴以平安度日的“永久中立”原則和地位看得神聖不可侵犯。
  “中立國”一詞來源於拉丁語,原意是“在兩者中既不選擇你,也不選擇他”。法語將中立國解釋為“當一國在戰爭中不參加交戰的任何一方時,則稱其為中立國”。
  瑞士奉行“永久武裝中立”的政策,這是瑞士根據其國情、歷史和傳統自主作出的選擇。瑞士地處歐洲心臟地帶,與德法意奧等國接壤。從西元11世紀到1648年,瑞士一直處於羅馬帝國的統治下。1200年聖哥大山口的開通,使扼守穿越阿爾卑斯山南北要衝的瑞士成為貴族領主們的必爭之地。瑞士的歷史中有很多反抗外來侵略的記載。瑞士山民的英勇善戰名聲遠揚,許多國家都願徵召瑞士人為雇傭兵,替其打仗賣命。瑞士中立以後,只保留了為梵蒂岡站崗的衛隊。
  1515年在米蘭附近的一次戰役中,瑞士慘敗給法國。1516年,瑞士與法國締結“永久和平”條約,這是瑞士中立政策的雛形。在1618年爆發的歐洲“30年戰爭”中,瑞士一直保持中立。1798年,拿破崙入侵瑞士,強迫瑞士放棄中立政策達16年。瑞士成了德奧俄三國爭鬥的戰場,國家被洗劫一空,百姓飽受戰爭賦稅之苦。1815年,瑞士參加了反對拿破崙的戰鬥,那是瑞士最後一次在其國土以外作戰。在同年3月20日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歐洲主要大國向瑞士保證承認其“永久中立”。1907年瑞士在海牙和平會議上簽署了關於中立的法律公約。
  1907年,“海牙公約”第一次以書面形式對戰爭情況下中立國的權利和義務作出了規定。公約規定中立國最重要的權利是保證國土不受侵犯。公約規定中立國的主要義務有:不得參加戰爭;保障中立國自身防衛;在涉及戰爭物資出口方面,保證平等地對待交戰國;不向交戰國提供雇傭兵;禁止交戰國使用本國國土。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瑞士都保持中立。戰後,“納粹黃金”案及瑞士對猶太移民的態度等問題都曾給瑞士的中立蒙上了一層陰影。儘管如此,瑞士能倖免於兩次世界大戰,主要得益於其“武裝中立”政策。
  自奉行中立政策以來,瑞士保持了一支民兵制軍隊。憲法規定,20至42周歲的健康男性公民,不分職業和職位都須服兵役,因故不能服兵役者需交納替代稅;42歲以後則要編入民防接受訓練至52歲。直到今天,瑞士每家每戶的住房都擁有能防原子彈襲擊的地下防空設施。瑞士的中立政策決定了這種“武裝中立”的目的只限於自衛。對於瑞士這樣一個處在大國包圍中的內陸小國,惟有中立才能保障其國家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因此瑞士的中立成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支柱。
  自1815年瑞士的“永久中立”地位得到國際法承認至今,瑞士已有180多年沒有發生過戰爭,為瑞士經濟的發展創造了長期和平穩定的環境。
  除瑞士之外,歐洲傳統意義上的中立國還有瑞典、芬蘭、奧地利和愛爾蘭4個國家。它們選擇作為中立國的目的和特點與瑞士大同小異。其中奧地利1955年曾表明其中立遵循“瑞士模式”;愛爾蘭執行中立則以獲取更大的國際活動餘地為目的。與瑞士不同的是,這4個中立國均為聯合國和歐盟成員國。對於加入北約,5個中立國態度各異:芬蘭認為可以考慮,奧地利認為中期可以考慮,瑞典則說還沒有提上日程,瑞士和愛爾蘭均表示不予考慮。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