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瑞典

國名: 瑞典王國 (The Kingdom of Sweden)

獨立日:6月6日(1809年6月6日,瑞典通過第一部現代憲法。1983年,議會正式宣佈6月6日為瑞典國慶日。)


國旗:為藍色,黃色十字略向左側。藍、黃顏色來自瑞典皇徽的顏色。

國徽:大國徽為斗篷式,飾有王冠的藍盾被黃十字一分為四:左上和右下部繪有3頂王冠;右上和左下部繪有戴王冠的金獅。大盾中有一小盾,左面由藍、銀白、紅三色斜紋和一個金瓶組成;右面繪有一個城堡式的鐘樓和一隻金鷹。藍盾兩旁是金獅,下端為勳章。小國徽為一帶王冠的藍盾,盾面上3頂金冠是瑞典王國的象徵,也象徵著當年組成卡爾馬聯盟的丹麥、瑞典和挪威。

國歌:《你古老的光榮的北國山鄉》

國鳥:烏鶇(百舌)

國石: 小(水)晶

國家政要: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 (Carl XVI Gustaf) ,1973年9月繼承王位;首相 弗雷德里克·賴因費爾特 ,2006年10月出任首相。

  自然地理: 位於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東部。東北部與芬蘭接壤,西部和西北部與挪威為鄰,東瀕波羅的海,西南臨北海,領土面積為44.99萬平方公里(不包括領海面積)。海岸線長約2181公里。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北部為諾爾蘭高原,全國最高峰克布訥凱塞峰海拔2123米,南部及沿海多為平原或丘陵。主要河流有約塔河、達爾河、翁厄曼河。湖泊眾多,約9.2萬個。最大的維納恩湖面積5585平方公里,居歐洲第三。約15%的土地在北極圈內,但受大西洋暖流影響,冬季不太寒冷,大部分地區屬溫帶針葉林氣候,最南部屬溫帶闊葉林氣候。

時差:比北京時間晚7小時(每年3月底到10月底北歐實行夏時制,與北京時間差距縮短1小時)。

人口:有906萬(2006年4月)。90%為瑞典人(日爾曼族後裔),外國移民及其後裔超過100萬(其中52.6%為外籍僑民)。北部薩米族是唯一的少數民族,約1萬人。官方語言為瑞典語。90%的國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

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市區人口77.1萬(2005年12月)。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21個省和289個市。省長由政府任命,市級領導機構由選舉產生,省、市均有較大自主權。  瑞典第二大城市哥德堡和文化古城烏普薩

  簡史: 西元1100年前後開始形成國家。1157年兼併芬蘭。1397年與丹麥、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受丹統治。1523年脫離聯盟獨立。同年,古斯塔夫·瓦薩被推舉為國王。1654至1719年為瑞典的強盛時期,領土包括現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俄國、波蘭和德國的波羅的海沿岸地區。1718年對俄國、丹麥和波蘭作戰失敗後逐步走向衰落。1805年參加拿破崙戰爭,1809年敗於俄國後被迫割讓芬蘭,1814年從丹麥取得挪威,並與挪結成瑞挪聯盟。1905年挪威脫離聯盟獨立。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守中立。 

  政治: 現行憲法由政府法典(1809年制定,1974年修訂)、王位繼承法(1810年制定,1979年修訂)和新聞自由法(1949年制定)三個基本法組成,此外還有議會組織法(1866年制定,1974年修訂)。憲法規定瑞典實行君主立憲制。國王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作為國家象徵僅履行代表性或禮儀性職責,不能干預議會和政府工作。議會是國家唯一的立法機構,由普選產生。政府是國家最高行政機構,對議會負責。國王的最年長子女是法定王位繼承人。議會為一院制。

經濟:瑞典實行發達的私營工商業與比較完善的國營公共服務部門相結合的"混合經濟",以高工資、高稅收、高福利著稱。 森林、鐵礦和水力是瑞典的三大自然資源,在此基礎上發展並形成了採礦冶金、林業造紙、電力和機械製造四大傳統工業體系。 作為一個具有豐富的木材、鐵礦、水力資源的國家,瑞典著重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工業化經濟。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82%的工業品出口到國外。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瑞典工業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瑞典加大科研與發展的力度和投入,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交通、通訊、醫藥保健、資訊、環保領域在世界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一度作為瑞典主要出口部門的鋼鐵,木材加工業已逐漸被機械製造,電子精密儀器和汽車等工業部門所代替。造船、紡織等工業日益衰落,政府提供了大量資金進行補貼,改組或收歸國有。 金屬加工和機器製造業是瑞典最重要的工業部門。瑞典的機械產品具有精密,耐用和工藝水準高的特點

滾珠軸承、冷凍設備等傳統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鋼鐵工業是歷史悠久的工業部門之一。 化學工業是瑞典主要工業部門之一。在化學工業內部,尤以石油化學,石油精煉最為突出,塑膠、化纖、藥品和化肥也有較大發展。汽車工業戰後發展迅速,除生產小汽車外,還生產各種卡車。小汽車產量的三分之一銷往美國。能源工業在瑞典經濟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瑞典工業發達,能源密集企業居多,加上冬季漫長和交通線很長,是一個能源高消費國家,僅電力消耗每人年均達1.3萬度左右。瑞典的農業和服務業也較為發達。瑞典經濟主要依賴對外貿易,主張市場開放和自由貿易。 瑞典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及運輸設備、機械和儀器、電子產品、木漿紙張、醫藥化工和鋼鐵及金屬製品。瑞典進口貨物的60%以上為製造業的部件和原材料,主要有:電子產品、機械和儀器、汽車和運輸設備、食品、紡織品和鞋類等。


馴 鹿 雪 橇

文化: 實行9年一貫制義務免費教育。著名高校有斯德哥爾摩大學、烏普薩拉大學、隆德大學、皇家工學院、斯德哥爾摩商學院等。瑞典人文化素質較高、熱情好客、純樸誠實、談吐文明、行為規矩、重諾守時,瑞典人十分重視環境保護,愛花、愛鳥和其他野生物,熱愛大自然。雇員每年享受5周的法定有薪假期,每週工作5天,全年累計工作1,5000小時。人們喜歡利用閒暇時間到野外活動,到森林和田野遠足,採摘野果和蘑菇,到海湖去游泳、泛舟、垂釣;在晝長夜短的夏季,大家紛紛到國內外去旅遊。瑞典已成為世界上外出旅遊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體育活動更是瑞典人的愛好。 據瑞典哥德堡大學2002年6月24日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網際網路在瑞典已經超過傳統的報紙,成為更受人們歡迎的傳媒。根據抽樣調查,平均每個瑞典人每晝夜上網流覽的時間達23分鐘,而瑞典人用於閱讀日報的時間是21分鐘,用於閱讀晚報的時間只剩下8分鐘,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的時間分別高達2小時和45分鐘。調查顯示,女性比較喜歡收聽廣播和讀書;男性則較傾向於收看文字電視新聞,看錄影和閱讀晚報。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較願意上網,讀書和閱讀專業雜誌;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則樂意看電視,聽廣播和閱讀晚報。 在瑞典感受社會和諧

瑞典通訊社 (Tidningarnas Telegrambyra -- TT) 是瑞典最大的通訊社,創建於1921年。它是瑞典各報紙和廣播電臺合作所有的一個股份公司,其任務是向瑞典140多家報紙以及廣播電臺和 電視臺提供國內外新聞。總社設在斯德哥爾摩,在瑪律默、哥德堡、松茲瓦爾、呂勒歐和延雪平5個城市設有分社。瑞通社設有國內、國際、攝影、體育、議會、經濟和勞工市場編輯部。總社有雇員近180人,其中記者約150人,在其它地方工作的記者共約400人。瑞通社的國內新聞約占2/3,國際新聞一部分是由該社駐外記者提供,大部分則是轉播路透社、法新社和德新社等大通訊社的消息,每日約接收上述通訊社12萬字的新聞。該社與包括新華社在內的20多家通訊社有合作關係。瑞通社在通訊技術方面比較先進。1954年,它作為第一家歐洲通訊社開始使用電傳機發稿。瑞通社還以錄音方式播送電話新聞,只要撥固定的電話號碼,隨時都可以收聽到該社的最新簡明消息。

軍事:瑞典現有總兵力約6.5萬人、文職人員約2萬人,戰時可動員85萬人。2004年9月,瑞典國防大臣比約克隆德發表聲明說,瑞典過去把防範來自前蘇聯集團的入侵當作國家防務的重點,而這一威脅現在已經不復存在。現在的重點是對付國際危機和捍衛國家領土完整。

名勝:諾貝爾故居 (Nobel's House)坐落在瑞典中部卡爾斯庫加市的白樺山莊,離斯德哥爾摩200多公里。這是一座乳白色的二層樓房,樓房前的綠草坪和四周的白樺林交相輝映,環境清幽。1894年阿爾費雷德·諾貝爾結束了海外飄泊生涯回到祖國定居,在這裡度過了他生命最後兩年中的大部分時光。由於他當年在斯德哥爾摩出生的舊居如今已經矗立起高樓大廈,白樺山莊就成了今天惟一保存完整的諾貝爾故居。自1975年建立起紀念館以來,這裡已成為一遊覽勝地和諾貝爾學術活動的中心。每年一度在這裡舉行諾貝爾學術討論會,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濟濟一堂,共同探討科學領域新課題和諾貝爾“造福於人類”的學術思想。紀念館裡保留著諾貝爾生前活動的照片、他獲得的各種技術發明專利證書、金質獎章和遺囑。諾貝爾的臥室陳設十分簡單,只有床、桌和衣櫃等幾件最必要的傢俱,而他實驗室裡的各種儀器和設備,則琳琅滿目。諾貝爾1833年10月21日生。他因發明銷化甘油引爆劑、雷管、硝化甘油固體炸藥和膠狀炸藥等,榮膺“炸藥大王”的名聲。1896年12月10日與世長辭。終年63歲。根據他的遺囑,把折合為920萬美元的部分遺產,作為獎勵造福人類的科學工作者的基金。以這筆基金的利息,分設物理、化學、生理或醫藥、文學、和平5種獎金,每年在諾貝爾的逝世日頒發一次,稱諾貝爾獎金。

瑞典皇宮是國王辦公和舉行慶典的地方,斯德哥爾摩主要旅遊景點。坐落在斯德哥爾摩市中心。建於17世紀,是瑞典著名建鞏學家特裡亞爾的作品。正門由兩隻石雕獅子分立兩旁,兩名頭戴紅纓軍帽、身穿中世紀服裝的衛土持槍而立,顯得十分威武森嚴。皇宮四壁有許多精美的浮雕,中間是一個很大的場院。南半闕的王宮教堂和國家廳以及北半闕的宴會廳至今保持著原有陳設,對公眾開放。皇宮華麗的大廳裡,壁上掛著大幅的歷代國王和皇后的肖像畫,穹頂飾有磁埋和雕刻和絢麗的繪畫。據說大多出自17世紀德國美術家之手。有的室內還陳設著古代的戰車兵器、珠寶飾物、金銀器皿和手持長矛、全身披掛著銅盔鐵甲的中世紀騎士的實體模型。王宮衛隊每天中午按古老傳統舉行隆重的換崗儀式,吸引大批遊客。
瑞典太大,我介紹下瑞典首都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斯德哥爾摩是瑞典王國的首都,全國最大城市和第二大港,位於波羅的海與梅拉倫湖交匯處,由湖海之間的14個島嶼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部分陸地組成。市區面積約200平方千米,其中水面占22%;人口65萬,加上6個衛星城為145萬。

斯德哥爾摩景色瑰麗,號稱“水上城市”、“北方威尼斯”。從高空鳥瞰市區,只見水道彎彎,街路縱橫,70多座橋樑把大大小小的島嶼連成一體。藍天碧水,綠樹白樓;車船並進,鷗燕齊飛。絢麗風光,畫圖難足。梅拉倫湖和海濱一帶尤為壯麗。這裡分佈著數不清的島嶼,它們形態多變,景觀各異。其中不少海島是城市的別墅區。那裡既有精雕細刻的傳統木屋,又有富麗堂皇的樓閣,在蒼松白樺的掩映之下如世外仙境,漂浮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

但是,這座美麗的城市,名字並不雅。斯德哥爾摩乃“木樁島”之意。西元12∼13世紀,在梅拉倫湖入海口的一個小島上形成了一條由木房組成的小街。為了防止當時橫行波羅的海的海盜的侵擾,人們在島上築起一座木頭城堡,並在水中設置木樁,將小島圍起來。遠來經商的外國人見之,戲稱為“斯德哥爾摩”,此島遂由此而得名。

斯德哥爾摩1252年始見文字記載,13世紀下半葉初具城市規模,1436年正式成為首都。16∼17世紀,城區不斷向南北兩個方向擴展,逐漸形成今天的南瑪律姆區和北瑪律姆區。1923年開始出現高層建築。從50年代起在周圍陸續建起6座自成體系的衛星城。

斯德哥爾摩古老而又年輕,典雅而又繁華,自然風光奇麗,名勝古跡眾多,是北歐著名的旅遊城市。

古色古香的老城位於城市的中心區,這裡的一切仍保留著中世紀的情調。建築物上裝飾著石刻木雕,古樸狹窄的街巷全部用石子鋪成,道旁佈滿了小店鋪,店中陳列著精美的手工藝品。中央廣場上的古井泉水清冽,500年前的城垣石壁彌堅。當今國王的住地——古老的王宮就坐落在這片老城區內。王宮內的陳設仍依舊制。華麗的大廳裡陳列著歷代國王的銅像和歷代國王、王后的巨幅肖像。博物館裡珍藏著古代國王的王冠、王袍、權杖、飾物、珠寶、金銀器皿,展示著古代戰車和各種兵器。王宮前每天舉行傳統的王宮衛隊換崗儀式,使來自異域的遊客大開眼界。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位於市中心西南約1千米的國王島東南端。它雖然是1911年的建築,但因內外均按古代傳統裝飾,看上去更像一座古堡。市政廳105米高的尖塔及其上面的3頂金色王冠是斯德哥爾摩的象徵。最令人驚歎不已的是王宮的金廳,它縱深25米,牆上有3幅巨大的壁畫,是用200多萬塊2釐米見方的各種彩色玻璃鑲嵌而成的。中間一幅是梅拉倫湖女王,她右手擎著王冠,左手握著權杖,懷擁斯德哥爾摩城。女王周圍簇擁著來自東西方各國的使臣。畫意在於顯示斯德哥爾摩是舉世仰慕之邦。左邊一幅描繪海盜時代直至近代工業化時期的瑞典,右邊一幅是彪炳瑞典史冊的各方面著名人物的群體肖像畫。

中國宮,位於郊區的皇后島,始建於1753年,是瑞典國王阿道夫·福雷德里克為慶祝王后洛維薩·烏爾裡卡7月24日生日而建造的。初為木質結構,10年後以木石結構重建,於1769年竣工。本世紀60年代進行大規模翻修,得成今日風貌。這是一座中國式宮殿與法國洛可哥式建築的混合體,兼有東方的典雅與西方的華麗。整個建築呈弓形,宮頂仿中國式宮殿裝飾並雕刻著龍的圖案,但無琉璃瓦。窗門兩側邊框皆為中國式,便於懸掛中國漢字盈聯。殿內陳設均為中國式的工藝品,有花瓶、漆盆、象牙寶塔、泥人、宮燈、文房四寶和茶具,以及中國的算盤和桿秤。牆上懸掛著中國的書法條幅和山水花鳥畫。處在歐式建築的包圍之中,偶入中國宮,仿佛從西方世界來到了北京的故宮。

斯德哥爾摩不僅是瑞典的政治中心,而且是文化中心。52座博物館把你帶往遙遠的古代瑞典,再返回它的昨天和今天。其中規模最大、最具特色的是斯康森露天博物館。它占地30公頃,自1891年辟館以來從全國各地幾乎原樣不動地移來許多瑞典的古代建築,如16世紀的古屋,18世紀的首都一條街,大地主的莊園,小農的庭院,都錯落有致地佈設在海邊山麓的林木間。內部陳設著當時使用的各種傢俱,有當地人講述自己家鄉的風土人情。此外,著名的博物館還有:國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民間藝術博物館、北歐博物館、海洋博物館、皇宮博物館、瓦薩沉船博物館,它們以豐富的展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瑞典的歷史、文化、工業和科學技術成就。斯德哥爾摩還有一個東亞博物館,專門收藏中國和其他東亞國家的文物、古畫、藝術珍寶,讓瑞典人瞭解古老的東方文明。

斯德哥爾摩是人傑地靈之都,馳名世界的皇家科學院、皇家工程學院、國際和平研究所、斯德哥爾摩大學,既是傑出科學家的集聚地,又是培養高級人才的搖籃。偉大的火藥發明家諾貝爾就出生於斯德哥爾摩。他把自己的全部遺產都捐獻給了科學和和平事業。從1901年起,每年評選和頒發諾貝爾獎一次,用以獎勵那些為科學和和平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偉大人物。每年的評選和頒獎是斯德哥爾摩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國王親自舉行盛大的儀式和國宴,並為入選者頒獎。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斯德哥爾摩大學設立了諾貝爾研究院。各國科學家來到斯德哥爾摩,都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諾貝爾故居。

斯德哥爾摩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城市”之一。瑞典作為中立國家,已有180多年無戰事。但是長期的和平生活並沒有使瑞典人絲毫放鬆抵禦侵略的警惕性。他們針對現代戰爭的特點,大興地下工程,建立起有效的防空防核體系。目前全國居民人均佔有地下空間4立方米,居世界首位。穆斯克地下海軍基地,辟有幹船塢、軍火庫、野戰醫院、作戰指揮部,大型軍艦和潛艇均可進入隱蔽。空軍則建造了可容納幾百架戰機的地下機場。南城的地下醫院,據稱是全歐最大的地下醫療機構。市中心國會大廈前的賽格爾廣場下面是一個龐大的地下商城,開設著幾十家超級自選商場。此外,還有地下發電廠、地下兵工廠、地下軍火庫、地下檔案館、地下指揮中心,等等。政府在大規模發展地下工程的同時,還用法律規定新建樓房必須有地下室才允許施工,平時做商店、倉庫、停車場,戰時做隱蔽部。這個水城還有76.1千米的地鐵,從島下和海底把城市串連起來,與地面構成一個完整的交通網,在減輕城市交通負荷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爆發戰爭,地鐵可被用作防空洞,疏散大批城市居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