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的標誌性建築是?

羅馬的標誌性建築是古羅馬競技場,又叫鬥獸場。


在羅馬最吸引遊人的大競技場(科洛塞奧競技場),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市中心的威尼斯廣場南面,古羅馬市場附近。它是迄今遺留下來的古羅馬建築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羅馬帝國永恆的象徵。

大競技場原名“弗拉維奧露天劇場”。其地基原是古羅馬帝國有名的暴君尼祿皇帝的金宮中的一個小湖。西元72年,維斯帕西安皇帝開始興建,至西元80年由蒂托皇帝完成,歷時八年之久。由於修建競技場的兩個皇帝以及後來完成競技場最後一層建築的皇帝都屬於弗拉維奧家族,即弗拉維奧皇朝時期,故稱“弗拉維奧露天劇場”。

古羅馬大競技場外觀呈正圓形,俯瞰實為橢圓形。整個建築物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大直徑為188米,小直徑為156米,圓周長527米,圍牆高57米,均用淡黃色大理石砌成。可容納觀眾8.7萬人。圍牆共分四層,一、二、三、層均有半露圓柱裝飾。第一層的圓柱為粗獷質樸的多古斯式,第二層圓柱為優美雅致的愛奧尼亞式,第三層圓柱為雕飾華麗的柯林斯式。每兩根半露圓柱之間為一長方形拱門,一、二、三層共計80個拱門。第四層外層表面裝飾教簡單,由長方形窗戶和長方形半露方柱構成。在該層的2/3高處,設有等距離的支架,供舉行盛會時,固定圓頂上方的天篷,為觀眾遮陽。據說,在古代的時候,第二、三層每個拱門洞中有大理石人物雕像一尊作為裝飾,其姿態各異,英武豪俊,使建築顯得既宏偉又不失靈秀,既凝重而又空靈。整體建築看上去頗象一座現代化的圓形運動場。

競技場內為階梯形看臺。據資料記載,當年競技場的看臺分為三個區:底層為第一區,是皇室、貴族、騎士階層的座位;二層是第二區,為市民席;最高層即第三區,是平民區。第三區上部還有一層,是專為婦女們保留的,其座椅為木制。再上面為一個較大的平臺,此處可供觀眾隨意站立觀看表演。為了安全,看臺前專門建有高高的欄杆護牆,與表演區相隔。第一區的第一排是皇帝及其隨行人員的專座,用整塊大理石雕琢而成。該區的其它作為則為元老院議員、祭司、法官、貴賓,以及後來的主教所設。競技場還專門為觀眾進出建有四座大型拱門。當然,皇帝進出自有專設之門,該門位於競技場東北部第三十八和三十九兩門之間,較之其它門要寬得多且帶有一框。

競技場中央是一個橢圓形的角鬥場,長約86米,最寬處為63米,是鬥獸、競技、賽馬、歌舞、閱兵和進行模擬戰爭的場所。當時為觀賞水戰,可引湖水進場淹灌成池。雖然昔日76米長、46米寬的大舞臺已不復存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只是過去供演員化妝、角鬥士做競技準備和關閉野獸的地下窯室,但如果仔細分辨,仍可使人領略2000年前建築師們的科學設計。

歷經2000多年風霜雨雪的侵蝕,多次遭到天災人禍破壞的大競技場,其高聳的圍牆已經殘缺不全,角鬥士與猛獸生死搏鬥的舞臺和羅馬市民貴族的座席也已破敗不堪,但仍不失其雄偉壯觀的氣勢。

這座巨大的露天劇場叫做弗拉維奧劇場,因為它是由弗拉維奧家族的幾位皇帝建造的。通常,人們稱之為科洛塞。這是建造在一片凹地上的宏偉建築。尼祿時代,這一凹地是尼祿金殿花園裡的一個人工湖。競技場的工程由維斯帕西亞諾皇帝於西元72年至75年開工興建,由蒂托皇帝於西元80年完工。傳統說法是,建造這座建築物使用了四萬奴隸,這是蒂托皇帝在摧毀耶路撒冷後於西元70年帶回羅馬的十萬俘虜中的一部分。

可以容納至少五萬名觀眾的競技場主要用途是鬥獸和角鬥士角鬥。這些活動形式多樣,裝備精良,比其它任何活動更能激起特別喜愛殘忍場面的廣大觀眾的激情和瘋狂。

在眾多的表演中,首先值得回憶的是慶祝競技場竣工的表演,慶祝活動延續了一百天,殺死五千頭猛獸,有上百名角鬥士喪生。圖拉真在位期間,總共殺死一萬一千頭猛獸,有一萬名角鬥士在此角鬥。在普羅博在位期間,僅在一次鬥獸時就同時放入場內一百頭幼獅,其吼聲震動了整個競技場。然而,更多的則是角鬥士的角鬥。人們對這種殘忍的角鬥如此著迷真難以令人相信,特別是婦女們竟然也對此極為著迷。在這種殘忍的角鬥中,只有勝夠一定次數的角鬥士才能獲得自由。

直到西元608年,競技場一直用於角鬥和鬥獸,中世紀時改成一個城堡。此後部分被毀,成了挖取建築材料用以建造教堂和宮殿的場地。這樣破壞一直持續了好幾個世紀,到了十九世紀才被制止,那時,幾屆教皇開始對之進行修復,那些補砌的磚就是歷次修復的明證。
古羅馬競技場古羅馬競技場。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