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亡靈之城——消失的佩特拉

佩特拉城的重現,有兩個人功不可滅。一位是19世紀的瑞士探險家,另一位是電影導演斯皮爾伯格,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再次讓這一古城名垂青史。令我震驚的惟有東方大地,玫瑰紅牆見證了整個歷史。——英國詩人威廉貝根《致佩特拉》





1812年,奧斯曼帝國,一個地處土耳其中心地帶的穆斯林國家,統治著地中海東端的土地。幾個巨紀來,奧斯曼帝國與信仰基督教的歐洲各國戰火不斷。因此,奧斯曼土耳其人以及他們遍佈中東和北非的臣民們對歐洲人都頗懷疑心。獨身途經穆斯林地帶的基督教徒會被當地人當做奸細,或被驅逐出境,或遭殺害。

可是,巡迴商人西克·坎布拉罕·阿佈道拉卻是個例外。他滿臉絡腮胡,頭裹穆斯林頭巾,身著穆斯林長袍,講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語,對伊斯蘭的宗教信仰、典禮儀式無所不曉,瞭若指掌。淵博的學識使他在旅途中處處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誤把他當成了博學多才的伊斯蘭法學家,若知道他的真名叫約翰·路德維格·貝克哈特,他們定會震驚不己的。

貝克哈特1784年生於瑞士,在德國和英國受教育並且學習阿拉伯語。1809年,他受于英非聯合會,負責調查瞭解並解答當時的一個地質學難題:北非的兩條大河——尼日爾河和尼羅河——是否源於同一條河流,當時有些地質學家認為兩條河或是起源於同一個源頭,或是在巨大的北非沙漠內部某地(一個歐洲人剛涉入探索的地區)匯合的;另一些人卻堅持認為(隨後的事實證明他們是正確的)兩條河流完全互不相干。英非聯合會要求貝克哈特用第一手考察材料,揭開尼日爾河與尼羅河之間的謎底。貝克哈特接受了這一富有挑戰的任務,開始策劃自己的旅行,他首先計畫去敘利亞,用幾年時間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語;然後前往埃及的開羅,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爾地區的商隊。貝克哈特蓄了鬍鬚,更名西克·坎布拉罕·阿佈道拉,動身去了敘利亞的阿勒頗。

身處穆斯林世界的貝克哈特遠不止研究了這一使命,他逐漸瞭解熟悉,並深深地敬仰首穆斯林文化,在執行英美聯合會使命的主道上,出於對地質學知識的求知欲,一種難以遏制的好奇心不時驅使他離開土道,步入眾多叉路。就是這其中一條叉道引他奔向了一座自12世紀以來少有,或者說根本沒有歐洲人涉足過的城市。

佩特拉不完全是一個消失了的城市,歷史學家們還清楚地記得它的存在。在西元2、3世紀——羅馬帝國全盛時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羅馬東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後來一度長期衰落。到了貝克哈特時代,除了阿拉伯沙漠小的遊牧民族貝督因人外,少有遊人訪問此地。對外界而言,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極其神秘。它隱沒于死海和阿克巴灣(今天的約旦國境內)之間的山峽中。1806年,一位名叫尤爾裡奇·西特仁的德國學者偽裝成阿拉伯人,穿越奧斯曼領地,從一個貝督因人那兒獲悉了“佩特拉廢墟”。好奇的西特仁試圖悄悄溜進佩特拉,可是不幸被發現是偽裝成穆斯林的基督教徒,慘遭殺害。

事隔6年後,貝克哈特由敘利亞向開羅南行,途中他突然發現自己正處在佩特拉附近,於是決定去看望一下這長期被遺忘了的城。不知是偽裝術比西特仁得當,還是運氣比他好,他竟然未受任何傷害地到達了佩特拉城。他發現,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個叫西克的山峽,深約200英尺。這條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達山腰的岩石要塞,這就是加保·哈朗(聖經中稱為荷爾的)要塞。西克山峽漆黑一片,回聲蕩蕩,可是一轉過這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峽,則是另一番景觀。

世上最令人驚歎的建築就呈現在眼前:高130英尺,寬100英尺,高聳的柱子,裝點著比真人還大的塑像,整座建築完全由堅固的岩石雕鑿成形。這座建築名叫卡茲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色彩。由於整座建築雕鑿在沙石壁裡,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無比神奇。

過了卡茲尼,西克峽霍然開闊,伸向約1英里寬的大峽谷。這峽谷中有一座隱沒於此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形成天然城牆;壁上兩處斷口,形成這狹窄山谷中進出谷區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鑿有更多的建築物。有些簡陋,還不及方形小室大,幾乎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緻——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層柱式前廊,所有這一切都雕築在紅色和粉色的岩壁用,這些建築群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納巴秦人是阿拉伯遊牧民族,約在西元前6世紀從阿拉伯半島北移進入該地區(今天約旦和南敘利亞境內)。在他們建造的眾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為突出。佩特拉是一個值得介紹的地方,第一,它易守難攻,唯一的入口是狹窄的山峽,敵方無法調集大軍攻城,可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第二,資源豐富,環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森林繁茂,木材豐富,牧草肥沃,利於遊牧;第二,水源充足,一股終年不斷的噴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

到了西元前4世紀,納巴泰人又充分利用了該地的另一地理特點,大獲其利。佩特拉位於亞洲和阿拉伯去歐洲的主要商道附近,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們押運著滿載貨物的駱駝隊經過佩特拉門前—一阿拉伯的香、經波斯灣輸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黃金以及中國的絲綢都要途經佩特拉,運往大馬士革、泰爾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場。與此同時,皮塔還是通往希臘和地中海各地的門戶,接近商道線的納巴泰人得天獨厚,贏利不少。他們有時也採取不法的海盜行徑,但大多數時候是靠收取途經貨物的稅和過路費獲利的。他們有時也為旅客、商隊及牲口做嚮導,提供食物和水,朝廷有償服務。
世上最令人驚歎的建築就呈現在眼前:高130英尺,寬100英尺,高聳的柱子,裝點著比真人還大的塑像,整座建築完全由堅固的岩石雕鑿成形。這座建築名叫卡茲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徵是其色彩。由於整座建築雕鑿在沙石壁裡,陽光照耀下粉色、紅色、桔色以及深紅色層次生動分明,襯著黃、白、紫三色條紋,沙石壁閃閃爍爍,無比神奇。

  過了卡茲尼,西克峽霍然開闊,伸向約1英里寬的大峽谷。這峽谷中有一座隱沒於此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形成天然城牆;壁上兩處斷口,形成這狹窄山谷中進出谷區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鑿有更多的建築物。有些簡陋,還不及方形小室大,幾乎僅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緻——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層柱式前廊,所有這一切都雕築在紅色和粉色的岩壁用,這些建築群是已消失的納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