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新加坡的 人文。經濟。。。

新加坡是一個包含有60幾個小島的小國,總面積為64.4平方裡,地勢較為平坦,最高點海拔只有165米。 新加坡氣候較溫濕,全年雨量充足,常年無季節變化,新加坡平均溫度是26.7攝氏度,平均最高溫度為38攝氏度,最低溫度為23.8攝氏度。 新加坡總人口為293萬人(截至1994年月30日), 其中華人227萬人(占77.5%),馬來西亞人41.59萬(占14.2%),印度人20.94 萬(占7.1%)和其他民族3.5萬人(占1.2%)。 新加坡官方語言是馬來語、華語、泰米爾語、英語,國語是馬來語,但正式場合都通用英語。 新加坡生活條件 在亞洲是最好的,新加坡人享有較高的生活水準。1994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31182新加坡元,其通貨膨脹率是全世界最低的。

新加坡的教育體制:

新加坡的小學生六周歲入學,學制為六年,一至五年級接受外國學生插班,小學六年級參加全國畢業會考,不接受插班。
根據小學畢業會考成績,學生可進入新加坡的四年制中學(快捷班)或五年制中學(普通班),學生可插入前三年,中學畢業後可獲得由倫敦劍橋考試委員會頒發的“O”水準文憑。
中學畢業後,學生可報考初級學院(畢業獲“A水準文憑,可直接考本科院校)、理工學院或私立學院繼續學習,也可直接進入美、澳、英等國的大學繼續就讀。
初級學院或理工學院畢業後,學生可進一步考入新加坡或其它的大學繼續深造。
新加坡是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另外,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尤為重視資訊產業,已投資在全島建立“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從改革單一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走上工業化和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新興工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中心,並且出色地解決了居民住房和就業問題。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首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經濟已步入了穩健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國際競爭力增強。自1994年以來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連續5年位居第二。在不到40年的時間裡,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發達國家跨入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

  近年來,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研究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最大,美國經濟每增長1%,新加坡經濟就會增長0.96%。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新加坡憑藉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衝擊較小。金融危機爆發時,新加坡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是:製造業4.3%,建築業13.3%,商業5.8%,運輸與通訊業9.2%,金融與服務11%。但由於新加坡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的經濟增長大幅下降。1999年,新加坡經濟好轉,2000年經濟實現加速增長,GDP為1398.4億新元,比上年增長9.9%,主要原因是外來需求旺盛以及地區經濟復蘇。在此以前的10年裡,新加坡GDP 年均增長達到7.7%,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和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衰退,GDP同比下降2.0%;對外貿易也出現顯著下降,其中對外出口12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進口10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3.9%。短短的幾年時間裡,新加坡經濟似出現典型的“W”型波動。面對經濟衰退,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為“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

  從中長期看,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可能難以再現金融危機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波動將增大。隨著經濟全球化與資訊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它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美、日等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後,世界的電子工業迅速衰退,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急劇萎縮。尤其是全球電子資訊產業的生產週期日益縮短,目前一個週期平均只能維持兩年半的時間,這就使以電子業生產與出口為主導的新加坡經濟增長週期也將縮短,從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波動起伏加大。

  在投資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吸引外國投資,積極從管理審批制度、產業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給予外資以國民待遇,除了與國防有關的某些行業外,對外資在新加坡的運作沒有任何限制;完全開放商業、外貿、租賃、直銷廣告、電信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對先驅公司(即涉及巨額資本開支或複雜技術和生產能力的企業)和某些金融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採取財務、融資便利等措施協助本地企業向海外發展,包括:一般財務支持,即通過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生產力與標準局等機構為本國企業的經營提供商務開發計畫、品牌開發援助計畫等各種財務支持計畫;貿易21計畫。

  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為《新加坡:新的起點》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同時,著眼於新世紀前30年的發展,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荷蘭的水準;到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的水準,成為一個充分發達的國家。

  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國民經濟穩健增長。

  2、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帶動製造業增長的是高科投資訊工業,而服務業則主要是由金融服務業帶動的。在金融服務業裡,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三,列東京、香港之後;外匯交易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

  3、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國外需求推動。

  4、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新加坡在1989-1993年間,一直是最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1994-1995年間,新加坡被列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有競爭力的國家。

  5、經濟區域化成效顯著。新加坡海外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8個亞洲國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對外投資就達1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

  6、人均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計算,1996年已達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十一位。已達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準。世界經合組織則在1995年底宣佈,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已跨入“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行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