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個怎樣的大都市?有何發展前景。

 二十一世紀頭十年,註定要成為上海城市發展百年一遇的關鍵年代。

  新世紀伊始,2001年APEC會議在上海的成功舉辦,使這座東方大都市以全新的面貌登上了國際舞臺。儘管會議只有短短五天,上海人的一流素質、一流效率、一流秩序,卻令世界再次刮目相看。面對一次重要國際會議的承辦,上海人不失時機地在世界面前作了精彩絕倫的亮相,由此充分顯示了這座特大型城市長袖善舞的智慧才幹。

  而今,隨著2002年12月3日摩納哥蒙特卡羅一錘定音,2010年世博會主辦權花落中國上海,又一份幸運降臨浦江兩岸。從2001年到2010年,短短十年間,上海人將行色匆匆又步履堅定地從亞洲走向世界,從區域走向國際,從而在這難得的歷史機遇中完成自己現代化、國際化的進程。

  此刻,面對接踵而來的幸運,上海人將以怎樣的精神風貌回報世界的青睞呢?

(一)

  毫無疑問,2010年世博會對上海新一輪發展,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

  從1990年的浦東開發開放,到2000年中央進一步明確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二十世紀9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使上海成功實現體制轉型和經濟起飛,綜合經濟實力完成了歷史性的跨越。在人均GDP已超過4500美元的今天,上海處在突破性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高位上運行的上海,亟需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大項目作為向更高層次發展的推動力。申博成功無疑為這種發展提供了持久不斷的推力。

  直接投資35億美元、觀眾客流量7000萬人次,這是人們在談到2010年世博會時用得最多的兩個數位。考慮到乘數效應,由此帶動的產業結構調整、交通、商業、舊區改造等延伸領域投資更是直接投資的5到10倍;而按照世界旅遊組織的計算方法,旅遊每增長直接收入1元,相關行業的收入就能增長4.3元。顯然,上海世博會所蘊藏的這種超常發展和巨大商機,必將給這片朝著國際大都市目標進發的熱土及長江三角洲、長江流域經濟帶,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實際上,世博會機遇所造就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應,已經有過成功的先例。1889年巴黎世博會,不僅使艾菲爾鐵塔成為魅力無限的傳世經典,而且引領巴黎這座久負盛名的文化之都,從此跨入了世界級城市之列。1970年日本大阪舉辦世博會,在隨後的十年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著名的關西經濟帶,進而帶動了日本經濟的增長。

  比照歷史可以發現,世博機遇帶給一國一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既有申辦時的先發效應,又有籌備舉辦時的直接效應,更有結束後較長時段內的後續效應。這就使得世博機遇具有持久性、廣泛性、國際性的鮮明特質。

  從現在起到2010年世博會舉辦的八年間,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時期,也是上海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今天,上海人已經從過去申博三年城市的大發展中,強烈地感受到了世博機遇的先發效應;遙想未來,上海人更為世博機遇帶來的巨大綜合效應而怦然心動。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我們現在所要做的,就是緊緊抓住世博機遇,全力加快上海發展。

(二)

  重要的是,從現在起就要為那歷史性時刻的到來作好充分準備。

  這種準備,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的,在某種意義上,後者甚至更為緊迫。這是因為構成一座城市的全部魅力,正在於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它雖是無形的,卻比有形的物質設施,影響更深遠、更廣泛。

  應該說,經過上世紀90年代大規模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上海人在產業調整、資金運作、舊區改造、環境整治、綠化建設等等方面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世博會園區從規劃設計到場館建設縱然規模非同一般,上海人卻有足夠的自信,駕輕就熟地實現自己的承諾。

  問題在於,當人們習慣地把世博會稱之為“經濟奧林匹克”時,實際上,它更是主辦地城市精神品格的一次大展示。五洲四海那麼多人彙聚一地,不只是來看山看水看風景,更是來看你國家、看你城市的精神風貌、文化品位、人文環境,不打點好城市精神,豈不失分?

  更何況,籌備世博會對上海來說是一個新的起點,其本身就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人力、財力、物力及其他各方面的物質保證固然不可閃失,從上到下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奮力拼搏則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有力保證。唯有物質與精神的實質性互動,才能確保世博會的最終成功。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市長陳良宇強調的那樣,上海要十分注重培育自己的“城市精神”。他指出:“在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的進程中,硬體能夠花錢買,軟體用錢買不到,軟體比硬體更重要。在加強硬體建設的同時,要花大力氣加強軟體建設,加快國際化、資訊化、市場化、法制化步伐,加強城市精神文明建設,塑造新世紀上海城市精神,進一步提高廣大市民的文明素質。”

  事實上,2001年APEC會議的籌辦成功,正是1600萬上海人發揚“顧全大局、通力協作,積極參與、爭做主人,兢兢業業、不辭辛勞,認真負責、恪盡職守”的城市精神的結果。這種城市精神,既是新世紀上海人與時俱進精神風貌的生動體現,也是上海人與國際大都市相匹配的綜合素質的一流展示。

  雖然離2010年還有八年時間,但經驗已使狂歡過後的上海人,又一次清醒地感受到世博機遇對上海城市精神的強烈呼喚。此時此刻,面對高懸在前的宏偉目標,上海人心潮澎湃,深感責任重大。他們正在化激情為動力,決心進一步發揚光大成功籌辦APEC會議的“四種精神”,以扎實、高效、周密的工作和昂揚奮發的精神風貌,大力提升上海的城市精神,履行自己對世界的莊嚴承諾。

(三)

  城市魅力源於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有賴於城市文明的支撐。

  塑造新世紀上海城市精神,重要任務之一,是要進一步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文明程度。得益於世博會提供的良好契機,眼下又使這種提升具有不同往常的特點。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這一主題的確立,與其說是世博會歷史上的首次創新,不如說是上海人對自身發展中面對世界共同的“城市病”進行深長思索的結果。

  “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麼”——一位著名國際建築師的這一經典格言,曾經引起多少上海人反思自身文明欠缺的共鳴。

  是的,經過舊區改造、道路重建,以及城市功能和產業結構的調整,過去十年上海對城市發展所作的貢獻,已跨越了眾多世界大城市上百年發展的歷程。

  然而,重建植根在舊地基上的城市文明卻遠比造橋修路要艱難得多,因而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全體上海市民作出更大的努力。

  幸運的是,上海人有了自己的世博會。而跨地域、跨時間的“城市”主題的確立,恰好為各國文明對話搭建了最佳平臺。借助這個平臺,不僅可以為世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城市尋求共同發展的路徑,更將使上海這座當代中國城市化水準最高的城市,在開放多元、豐富多彩的城市文明中,學習構建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的城市文明體系。

  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這一目標的最終實現,也許需要付出幾代人的辛勞。

  好在通向未來的門扉已經開啟。12月3日那個不眠之夜,成千上萬忘情歡呼在黃浦江兩岸世博會規劃園區舊地基的上海人,已于晨曦初露中看到一個全新的“城市世紀”正向自己走來:綠色城市、生態城市、園林城市、共生城市、數位化城市、資訊化城市、智慧化城市,新理念、新模式紛至遝來,新功能、新構建急需領悟。風起潮湧,由世博機遇催生的城市文明重塑的急迫課題,正極富挑戰地擺在全體上海人面前。

  除了向世界交出滿意的答卷,上海人已別無選擇。

(四)

  如果說城市的產生是人類文明的象徵,那麼,市民素質的同步提升,就是城市發展永恆的話題。這一話題,由於世博機遇如期降臨上海,在滬上顯得尤為不同尋常。

  申博成功後,有媒體記者在街頭隨機採訪調查,其中上海人十大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一些上海人亂穿馬路、亂曬衣服等不文明行為,能不能通過舉辦世博會而根治?”這個來自市民自身的樸素質疑,再次把市民素質問題凸現在世界面前。

  耐人尋味的是,這一問題由來遠非始於今日。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一場關於上海人形象的討論,圍繞的就是諸如此類的話題。到了世紀之交,在本報發起的“面向新世紀的上海人精神”的大討論中,依然有人提出了同樣的問題,而這離市政府提出市民“七不規範”,已有整整十年之遙了。幾多討論前後綿延十數年,而亂穿馬路之類竟成了跨世紀的難題,足見上海人的舊俗陋習是何等根深蒂固。

  難道要把舉止粗俗的不文明行為帶到2010年?這當然有悖世博會的主題,更不符合我們對世界的承諾。

  須知,“中國若有一份幸運,世界將添一片異彩”,這“異彩”不僅僅是水清、氣爽、聲靜、地綠的城市環境,更包括文明高雅、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市民形象。舊有的市民形象不改,場館建設再現代、道路交通再便捷、市容環境再整潔,上海的城市精神依然會蒙羞受損,上海的城市文明依然會基礎不牢,又何談“最成功、最精彩、最難忘”?

  當然,我們遠不必對上海人的未來形象消極看淡。實際上,積習難改的只是上海人中的少數,而面對世博機遇,上海人對自身形象的重新設問,恰恰表明這個中國最早接受現代文明薰陶的城市,已經告別了曾經有過的盲目自大。

  從來是,一個不時對自己文明缺陷進行反思的群落,遲早會輕鬆擺脫舊傳統的羈絆,迅速走向現代文明人格的成熟。上海人尤其深知,舉辦世博會的過程,就是自己融入世界的過程,向各國學習的國際化過程,提升產業結構、提高自己素質的過程,向世界展示良好形象的過程。

  這自然是一個漫長久遠的過程,更是一個人的精神素質、思想觀念、道德情懷、行為規範的現代化過程。重要的是,我們又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前景是如此美好,緊緊抓住世博機遇,上海人就一定能在新一輪改革發展的偉大征程中,完成現代人格的昇華。 世博機遇呼喚上海城市精神
中國的經濟中心,要成為國際的航運中心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