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浙東四市一體化的情況。

“產業共興、交通共建、資源分享、環境共治、規劃共繪、和諧共建。”在日前的浙東經濟合作區市長聯席會議第16次會議上,甬、紹、舟、台四市市長共同喊出了這句響亮的口號。

  作為國內最早成立、也是最有活力的經濟合作區,浙東經濟合作區以占全省28%的土地,創造了浙江GDP的“半壁江山”。這背後,是浙東四市20年不懈的一體化試驗———從行政區經濟到區域經濟,阻礙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行政區劃壁壘正在消融,一個市場主導型的浙東經濟板塊正在長三角南翼隆起。

  跨越紅線後的東方大港

  去年底,經交通部批准,“寧波—舟山港”名稱正式啟用,醞釀多年的寧波舟山兩港一體化終於跨越了行政紅線。規劃預測,至2020年,“寧波—舟山港”貨物輸送量將超過5億噸,進入世界港口前3強。

  如何以港口資源的優化配置撬動區域經濟增長?四市在合力打造港口組合群的同時,推出了“無水港”以及“直通關”試點。去年,紹興經寧波港進出口的集裝箱比上年增長了31%,港口對合作區經濟的帶動已提前“引爆”。而在港口後方,石化、修造船、水產品加工、物流等相關產業已經在甬、紹、舟、台四市有了長足發展,一個沿海產業帶和長三角南翼國際物流樞紐開始形成。

  大交通打通經絡

  早在2001年,甬、紹、舟、台四市就審議通過《浙東經濟合作區交通發展規劃》,打破了行政區劃限制,在規劃層面為浙東立體交通網絡建設“清障”。近年來,四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一路高歌猛進。僅去年四市就完成交通建設投資211億元,隨著甬金高速公路去年底的全線貫通,目前合作區已建成高速公路600多公里,占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的三分之一。加上正在實施的舟山大陸連島工程、台金高速公路,以及籌建中的諸永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等基礎工程,“兩縱兩橫兩連”的“田”字形開放式交通網絡在合作區已雛形初現。

  如果說這些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打通了合作區的內部“經絡”,加速了各種要素的自由流動,那麼建設中的甬台溫鐵路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則使合作區呈現出一種更為開放的姿態。甬台溫鐵路建成後,將使浙江省形成鐵路環形佈置格局,並通過滬杭、浙贛及擬建的溫福鐵路,接上全國鐵路大動脈,成為長三角溝通珠江三角洲的便捷通道。

資源分享破解瓶頸

  水資源是制約合作區經濟發展的一大瓶頸,為了實現淡水資源的跨區域優化配置,一個規模宏大的浙東引水工程已經全面展開,其總體思路是富春江引水供紹興、曹娥江引水供寧波、寧波引水供舟山。

  2003年初,在寧波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舟山大陸引水工程正式通水,來自寧波鎮海嵐山水庫的清泉源源不斷地流向舟山。此後,慈溪向紹興湯浦水庫購水的協定也開始生效,總投資13億元的曹娥江大閘樞紐工程也動工興建,蕭山樞紐、新昌欽寸水庫和舟山大陸引水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專案也在抓緊實施中。為了建設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經濟區,去年,四市還聯手開展了“811”環境污染整治行動,加強對重點流域、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的重點企業的環境整治,著力解決邊界環境污染隱患,提升區域環境品質。

  共同打響浙東品牌

  浙東四市自然景觀和人文遺產旅遊資源豐富,2001年,四市合力編制了《浙東合作區旅遊發展規劃》,將四市的旅遊資源“連珠成串”。“唐詩之路”、“浙東山水風景遊”、“宗教朝覲游”、“歷史文化名城游”、“名士故里游”、“新天仙配遊”、“海島風情游”等黃金線路的推出,使“活力浙東南———中國黃金旅遊線”成為國內外響噹噹的一個旅遊品牌。

  從市域經濟走向區域經濟

  縱觀浙東經濟合作區二十年的一體化進程,不難發現,曾經起著主導作用的政府在很多領域已經悄然隱退,一種基於共同利益訴求的市場力量變得越來越強大。

  “從行政區經濟走向區域經濟,固然有賴於市場的力量,但政府的協調和整合也必不可少,其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就是進行區域規劃。”浙東辦主任王光龍說。在區域規劃方面,浙東四市已經作出了一些探索,在交通、旅遊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統一規劃的一個好處,就是把各市原來的競爭關係轉化為合作關係,避免低水準重複建設,加快形成分工合理、重點突出、比較優勢得以發揮的區域產業結構。同時,進一步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

  “區域經濟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的必然結果,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區域經濟合作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潮流,未來的經濟競爭將不再是行政區經濟的競爭,而是區域經濟的競爭。”王光龍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