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官員輪流乘公車上下班還不夠

新京報:官員輪流乘公車上下班還不夠


  重慶市交通委員會10月21日透露,單位所有副處級以上幹部,將輪流乘公車上下班。報導提到,交委副主任原來坐專車20分鐘的路,坐公交花了1小時5分鐘。其感歎,“說實話,老百姓坐公車上下班,真的是不容易。”嚴格來說,這不應該成為新聞。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交委副主任級別的官員,本來就沒有資格享受專車上下班的待遇。退一步說,作為掌管一個城市公共交通的權力部門,交委會官員理應經常化地深入到公交運營中去,瞭解真實情況,傾聽乘客意見。在政府號召市民乘坐公交、緩解城市擁堵的背景下,交委會官員更應率先垂範。

  據報導,重慶市交委會此舉的源起,是10月1日發生在該市的公車墜橋特大事故。倘若沒有那次事故引起的震動,交委會的官員們也許大多仍是天天舒舒服服坐專車上下班的。生活中,有多少官員每天乘公車上下班?這個數字也許不會太大。因為公交的管理者尚且如此,其他部門的情況更可想而知。

  一個星期前,《人民日報》刊登了重慶市委書記的一次談話,他說,“我們常講‘權力就是責任,工作就是服務,公務員就是服務員’,不能只當作口號喊。每一名機關幹部,都必須把為納稅人服務、為群眾服務作為一種價值觀念來強化,作為一種行為準則來遵循,作為一種基本能力來提高,作為一種日常習慣來培養。”而乘公車上下班,正是需要官員培養起的“日常習慣”。

  管理民生首先要深入民生,瞭解民生。一個城市,市長及其他官員都應該經常走進公眾中去,這種“走進”不是帶著大隊人馬和電視記者的那種,而是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和角色去參與,以一個個體的視角去發現,去感受。只有這樣,官員才更容易從旁觀者變成當事者,真正感到民眾生活的不易。

  官員不僅要坐上公交,勇敢“走下去”,也應搭建公共論壇,主動聆聽民意,讓公眾的聲音“傳上來”。公交問題在重慶牽涉數以百萬人的利益,可以看到,即使交委會所有官員天天坐公交瞭解情況,他們所看到的,聽到的,也不可能是全部,而且副處以上幹部輪流乘公交能否長期持續下去也是個未知數。更何況重慶的公車墜橋事故,暴露的是該市公交秩序混亂和體制的矛盾,解決這一問題,答案顯然不是官員去坐坐公交就能拿出來的,它需要政府搭建公共平臺,聆聽市民的聲音。

  可以看到,不僅是重慶,許多城市在關於民生的事務上,政府都沒能建立很好的民意表達管道。政府官員作為執行者,他們執行的是廣大民眾的想法。這些想法的表達,需要城市有公共論壇;如何建立起城市公共論壇,拓展公共表達空間?香港的經驗也許值得借鑒。香港有一個著名的城市論壇(City Forum),它於1980年由香港電臺電視部製作推出,其實質是一個現場直播時事辯論會,每週日,都會於銅鑼灣維多利亞公園的大型涼亭中(也換過其他地方)舉行戶外直播節目,風雨不改。參加該節目的有專業人士、立法會議員及政府高官等,他們在臺上即席討論社會關注的熱點議題,並讓作為現場觀眾的市民發表意見。該節目為使學生加強對時事的認識和關心,每集亦會邀請不同院校的學生到場發表意見以加強互動。

  中央關於構建和諧社會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拓寬社情民意表達管道”,而城市論壇正是拓展管道的一個成功範例。政府理應搭建公共平臺,聆聽公眾的聲音,讓諸如治安、醫療、社保等民生問題都能夠得以辯論、交流,這對於城市的和諧善莫大焉。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