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旅遊需慎行

最近在報上看到"明年6萬元遊南極"的消息,稱上海的一家公司,明年1月將組織兩個市民科普考察團,從阿根廷烏斯懷亞乘坐豪華郵輪到南極大陸兜一圈,享受一個沒有日落、白雪皚皚的假期。這樣的旅程真讓人心動。

到目前為止,我國能到達南極的主要還限於科學家,然而嚮往南極的又何止于科學家!雖然那兒是一個冰雪的世界,但卻是我們心中的淨土。形態各異的冰山、紳士般的企鵝、雍容的海豹、數量龐大的磷蝦,以及不同國家的數十個科學考察站都在向我们招手。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自磐研究员,已先后8次到过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是我国资深极地环境生态学家。据说近年来对我国如何开展南极旅游进行了研究,记者为此对他进行了专访。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的发达与完善,南大洋风暴与海冰的险恶不再成为人们不可逾越的障碍。自1957/58年度美国人首次进行南极商业旅游以来,全世界已有近10万名旅游者登临南极。现在,人类在南极的活动,除了每年各国政府支持的30支~40支科学考察队之外,愈来愈多的非政府团体,甚至私人组队赴南极地区进行各类探险活动,尤其是商业旅游开发日趋活跃。2000年南极旅游人数接近1.5万人,2002年突破1.8万大关,今后几年估计会以平均10%~15%的速度递增。1991年8月,美、新、澳等全球7个旅游经营团体成立了国际南极旅游协会(IAATO),并获得了经营许可证。在过去的10来年中,IAATO每年将大量游客运送到南极,为海、空及陆地游览提供一系列的导游服务。"老王不愧是一位资深学者,一开口就把南极的旅游概况讲得清清楚楚。

据老王介绍,传统去南极的旅游者大多数是乘船,约占整个客流量的93%~97%。南极航空旅游的人数远远少于乘船的人数。其原因主要是费用高,观光点少,但优点是路程耽误的时间短。南极旅游目前主要有东西两线,西线经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航线,去南极半岛及其邻近岛屿的旅游观光。由于南极半岛一带气候相对较为温和,有独特的南极岛链风光和动植物群落,以及众多的考察站形成"南极国际村"风貌。东线主要经由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南下直达南极大陆观光。从澳大利亚塔斯尼亚岛南端的霍巴特港,仅用4天~5天时间船只就可到达位于南大洋中部的亚南极基地麦阔里岛。那里是南极野生动物的天然聚集地。而再用10天左右的时间,船只可达南极大陆的凯西站。那里,游客们可以观赏到地球寒极典型南极大陆的冰雪风采。

如何应对南极旅游开发热潮,王自磐通过认真研究南极条约体系的基本法律文件,他说南极作为国际自然保护区对人类的全面价值,并具有资源的共享性;旅游作为一种和平目的的南极活动的被包容性与合法性;旅游经营者和游客,作为行为主体应对南极环境保护承担相应的法律义务和责任;国家对南极旅游活动的具有监管责任。由此,南极旅游从资源的国际共有性和行业的合法性,到管理以及实施中的环保责任等重要问题,在国际法律层面上已基本解决。

作为一个极地环境生态学家,对南极旅游业的兴起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老王也十分明白。他认为主要存在问题:(1)交通运载器具的燃油泄漏、污物排放对南极海洋环境的污染,并对相依附的生态系统产生潜在的影响,以及旅游者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问题;(2)密集人流对本地动植物和所依附的生态系统的直接干扰。环境问题是迄今国际上对南极旅游业持赞同和否定态度争论不休的核心问题。除此之外,还有诸如南极旅游的行为准则,活动路线和监督,以及信息的收集与传递问题,尤其发生险情时的国际求援,包括发生严重环境事件时的技术处理手段,以及旅游保险和旅游从业者承担的风险和责任问题等等。

南极旅游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前景广阔,已经形成国际性规模的时尚行业,并悄然向中国走来。因此,王自磐对中国南极旅游业提出4条见解,值得有关部门和每一个去南极旅游者的重视。

第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南极旅游热潮,和南极旅游资源共享,我们不会袖手旁观。同时,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又是南极条约协商国成员,我们也非常关注南极环境生态保护。

第二,南极地区是一个既受世界各国密切关注,又受国际条约法规严格限定的特殊地区,南极旅游业的顺利推出和健康发展,关键是环境生态保护。

第三,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愈来愈多的人加入到极地探险与考察旅游的行列,对国内旅游经营者和广大国民来说,南极旅游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建议从国家到企业,从管理到实施进行认真研究,积极准备,应对有策,行动有方。

第四,加强管理者、科学家、经营者和旅游者的合作,应用南极环境科学和旅游学理论原理,强化南极保护意识教育和南极科学知识宣传,加强与对南极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训练,提高行业素质,推动南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和平利用南极,维护人类共同利益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