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一下愛沙尼亞

國名: 愛沙尼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Estonia)

獨立日: 2月24日(1918年2月24日脫離沙俄統治)

恢復獨立日:8月20日(1991年8月20日脫離蘇聯)

勝利日:6月23日(1919年抗擊德國軍隊獲勝)

國旗: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11∶7。旗面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為藍、黑、白三色。藍色象徵國家的獨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黑色象征财富,象征国家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白色象征吉祥、自由、光明和纯洁。现在的这面国旗在1918年就正式使用过。1940年爱沙尼亚成为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1945年起采用上部有五角星和镰刀、铁锤图案,下部有白、蓝、红色波纹的红旗作为国旗。1988年恢复使用原国旗,即现在的国旗。

国徽:为盾徽。黄色的盾面上横置着三头蓝色狮子。狮子伸出红舌,扬起尾巴。盾徽由饰物扶托。

国家政要:总统阿诺尔德·吕特尔(arnold ruutel),2001年9月当选,10月上任。

自然地理:面积为4.52万平方公里。位于波罗的海东海岸,西北临里加湾、波罗的海和芬兰湾,东南同拉脱维亚接壤,东界俄罗斯。海岸线长3794公里。境内地势低平,间有低矮丘陵,平均海拔50米。多湖泊和沼泽。主要河流有纳尔瓦河、派尔努河、埃迈厄吉河。最大的湖是楚德湖和沃尔茨湖。属海洋性气候,冬季最冷的1、2月平均气温-5℃,夏季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500-700毫米。

人口: 136.1万(2002年)。爱沙尼亚人属芬兰乌戈尔民族。爱沙尼亚人占67.9%,俄罗斯人占25.6%,其余为乌克兰族和白俄罗斯族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路德教派。爱沙尼亚语为官方语言。城市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0%。

首都:塔林(Tallinn) ,人口约40万(2002年)。塔林市分为8个区,总面积为158. 3平方公里。1991年爱恢复独立后成为首都。塔林市位于爱西北部,濒临波罗的海,历史上曾一度是连接中、东欧和南、北欧的交通要冲,被誉为“欧洲的十字路口”,该市的港口塔林港是爱最大的港口。气候受海洋影响明显,春季凉爽少雨,夏秋季温暖湿润,冬季寒冷多雪,年均温4. 7℃。

行政区域: 全国共分15个省,大小城镇共254个,省名如下:希尤省、哈留省、拉普拉省、萨列省、里亚内-维鲁省、依达-维鲁省、雅尔瓦省、维良地省、耶盖瓦省、塔尔图省、维鲁省、瓦尔加省、贝尔瓦省、帕尔努省和里亚内省。

简史:爱沙尼亚族从远古时代就居住在现今的爱沙尼亚境内。公元10—12世纪,爱沙尼亚东南部并入基辅罗斯,1030年智者雅罗斯拉夫在爱沙尼亚建立了尤里耶夫城(今塔尔图)。12—13世纪形成爱沙尼亚民族。13世纪初期爱沙尼亚先后遭日耳曼骑士团和丹麦人侵占。13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爱沙尼亚被德意志十字军征服,成为立窝尼亚的一部分。16世纪末,爱沙尼亚的领土被瑞典、丹麦和波兰瓜分。17世纪中叶,瑞典占领了整个爱沙尼亚。1700—1721年间,彼得大帝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与瑞典进行了长期的“北方战争”,最后打败瑞典,迫使瑞典签订《尼什塔特和约》,割占爱沙尼亚,爱沙尼亚遂并入俄国。1917年11月建立苏维埃政权。1918年2月,爱沙尼亚全境被德军占领。同年11月29日,苏联红军解放爱沙尼亚部分领土后,在纳瓦市成立爱沙尼亚劳动公社(苏维埃共和国)。1919年1月公社被颠覆。同年5月爱沙尼亚宣告成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共和国于1920年2月2日同俄罗斯联邦在塔尔图签订苏爱条约,俄国“自愿地和永久地”放弃它对爱沙尼亚领土和人民的主权权利。1920年2月24日,爱宣布脱离苏维埃政权。1938年8月23日苏德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秘密议定书规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为苏联势力范围。同年9月,苏联和爱沙尼亚签订互助条约,规定爱沙尼亚向苏提供军事基地,允许苏联驻军。1940年6月,苏联根据1939年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秘密协定出兵爱沙尼亚,7月21日成立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8月6日爱沙尼亚加入苏联。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爱沙尼亚被德国占领了3年,成为德国东方省的一部分。1944年11月苏联红军解放爱沙尼亚。1989年11月15日,爱沙尼亚最高苏维埃宣布1940年爱沙尼亚加入苏联的宣言无效。1990年3月30日,恢复爱沙尼亚共和国。1991年8月20日,爱正式宣布独立。同年9月10日,爱加入欧安会,9月17日加入联合国。

政治:实行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国家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独立和主权是至高无上、不可剥夺的。议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实行一院制,任期四年,其主席有权签署法律、法令和向最高苏维埃提出政府首脑人选。主要职能:通过法律;决定全民公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