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喀麥隆共和國 (The Republic of Cameroun, La République du Cameroun)
獨立日:1月1日(1960年)
國慶日:5月20日(1972年)
國旗: 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為3∶2。從左至右由綠、紅、黃三個平行相等的豎長方形組成,紅色部分中間有一顆黃色五角星。綠色象徵南部赤道雨林的熱帶植物,還象徵人民對幸福未來的希望;黄色象征北部草原和矿产资源,也象征给人民带来幸福的太阳光辉;红色象征联合统一的力量。五角星象征国家的统一。
国徽: 为盾徽。盾面由国旗三色构成。中间红色锥形代表喀麦隆火山,这是国家的象征;其中的蓝色图案为喀麦隆国土轮廓;蓝色图案前有一把利剑和一副天平,象征政治平等和团结。盾面左上角有一颗黄色五角星,象征喀麦隆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盾徽背后交叉着两把束棒,这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采用的标志之一,是权威的象征。盾徽上端的绶带上用法文写着“喀麦隆共和国”,下端的绶带上写着“和平、勤劳、祖国”。
国家政要:总统保罗·比亚(Paul Biya),1982年11月6日就任,1984、1988、1992、1997年、2004年连任;总理彼得·穆松格( Peter Mafany Musonge ),1996年9月任职。
自然地理:面积47565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6605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600平方公里。位于非洲中西部,西南濒几内亚湾,西接尼日利亚,东北界乍得,东与中非共和国、刚果为邻,南与加蓬、赤道几内亚毗连。海岸线长354公里。境内大部地区为高原,平原仅占国土的12%。西南沿海为平原,南北纵长;东南为喀麦隆低高原,有大片的沼泽和湿地;北部贝努埃河—乍得湖平原,平均海拔300-500米;中部阿达马瓦高原是中非高原的核心部分,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中西部喀麦隆火山山地多锥形火山体,一般海拔2000米。近海处的喀麦隆火山海拔4070米,是全国、西非地区的最高峰。萨纳河是第一大河,此外还有尼昂河、洛贡河、贝努埃河等。西部沿海和南部地区属典型的赤道雨林气候,终年湿热,往北过渡到热带草原气候。喀麦隆火山西麓年降水量1万毫米,是世界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
人口:1640万(2004年)。全国约有200多个部族,主要有富尔贝族、巴米累克族、赤道班图族(包括芳族和贝蒂族)、俾格米族、西北班图族(包括杜阿拉族)。与此相应,全国共有200多种民族语言,均无文字。法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主要民族语言有富拉尼语、雅温得语、杜阿拉语和巴米累克语,均无文字。富尔贝族和西部一些部族信奉伊斯兰教(约占全国人口的20%);南部及沿海地区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占35%);内地及边远地区仍信奉拜物教(45%)。
首都:雅温得(Yaounde)。人口:160万(2004年)。年均气温24. 9℃。坐落在喀麦隆中部高原偏南的丘陵地区,全城满目青翠,独具风光。
行政区划: 全国划分为10个省(极北省、北部省、阿达马瓦省、东部省、中部省、南部省、滨海省、西部省、西南省、西北省),58个州,268个区,54个县。
简史:自公元5世纪起,境内先后形成一些部落王国和部落联盟国家。1472年葡萄牙人入侵,16世纪起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入侵。1884年德国迫使喀西部沿海地区的杜阿拉国王签订“保护条约”。使该地区成为德国的“保护国”,并于1902年吞并了喀全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军队分别占领了喀麦隆。1919年,喀麦隆分成两个地区,东部地区由法国占领,西部由英国占领。1922年,国际联盟将东、西喀麦隆分别交由英、法“委任统治”。1946年联合国大会决定将东、西喀由英、法“托管”。1960年1月1日,东喀麦隆(法国托管区)宣布独立,定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阿希乔出任总统。1961年2月,喀英托管区北部和南部分别举行公民投票,6月1日北部并入尼日利亚,10月1日南部与喀麦隆共和国合并,组成喀麦隆联邦共和国。1972年5月取消联邦制,改名为喀麦隆联合共和国。1984年又改为喀麦隆共和国。1982年11月阿希乔辞职。保罗·比亚继任总统。1984年1月改国名为喀麦隆共和国。1995年11月1日加入英联邦。
政治: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免总理和根据总理的建议任命政府其他成员,颁布法律和法令,必要时可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宣布紧急状态,主持最高国防会议、最高司法会议和部际有关国际关系问题的会议。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任期7年,可连任一届。总统缺席时,由参议院议长代行总统职务。总理是政府首脑,领导政府工作,负责执行法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