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塘歸來自填不韻詞
橋連影,煙光碎波生。
欲將水色比長空,已見飛鳥自引朋。
秋意不覺濃。
畫中行,迤邐夢未竟。
吳越流年一水橫,最是嬌媚西塘燈。
夜色兩三層!
引子
大約與“西”字相關的,都有些極致之美罷。
一、九月十七日上午十一點,蘇家弄
沿着石板铺成的小路向前走,周末的西塘毕竟热闹,来往的行人很多。擦肩而过的时候都微微侧身,在逼仄的空间里微笑着彼此谦让。
而我所在的城市,越是宽广越是让人觉着荒凉。
这条长而窄的弄堂,从喧嚣的这头看不到风景的那头。阳光从高高的马头墙上投射下来,把这个连双臂也不能尽展的世界隔成一半明媚一半沉郁。
界限如此分明。如同,我即将进入的古镇和原本置身的城市。
来西塘,就是为了遗忘。
苏家弄的尽头是西街。
依旧是狭长的街道和如织的游人,但此处与刚才恍若两个世界。民居是明清时代的风格,墨瓦粉墙,翘檐飞角。街道两边是林立的店铺,朱漆木门、明净轩窗,各种旗幡随风招摇,房檐下都挂着一串串长长的红灯笼。
仿若回到了那些古旧的年代。时光如滔滔逝水,音容却依稀宛在。尘世的变迁从始至终,不知今日我所见的,和几百年前站在这里的人所见的,还有什么是相同的。
没有事先预订房间,按照网上攻略的介绍四处寻访“河边旅社”,谁知沿着西街来回走了两遍也没找到。后来再看的房间都不如人意。
不得已,还是放弃了临水的客栈,去了黎园。
说黎园是客栈,不如说它是私家花园。江南园林式的庭院布局,小巧亭台、姣姣游鱼。老板是当地的书法家,儒雅又热情。在带我们看房的过程中还不忘介绍雕花家具的独特文化。
我一直相信,大隐隐于市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因为世人轻狂,真正能有几个守着一方狭小天地而怡然自乐、心安理得呢?
听君之言,如沐春风。于我而言,能遇上这样的人,何尝不是一件幸事。
眼前的风景,分毫不差正是梦中的颜色。眉目清秀、柔情满怀。此地此景,正是柳七歌咏杭州的千古名词《望海潮》中的最婉约那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杭州的袅娜,西塘风物异曲同工。而西塘的恬静,杭州早已缺失。
一泓碧水映青天,左岸垂柳,右岸人家。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临水的埠头上,还有浣洗的妇人。她手中的衣衫搅起层层涟漪,乱了悠悠的水流,也乱了我思慕的心。
不知为何,绝美的江南总是让我觉得惆怅。
“小酌庭中和雪醉,低吟月下伴花眠”。只在寄情山水时,方可不问世间事。我一直有着自己执迷的甘醇情怀,所以注定终生都堪不破某些现实的郁积。于是我只能一再远行。虽然明知道,梦终究会醒,生活依然要面对。耽搁得再久,还是要回去。
但能多停留一刻,也是好的。
三、慕名而访永宁桥下钱氏水豆腐
坐在古旧的长凳上,要了一碗。卖豆花的是位笑容慈祥的婆婆,用西塘话问我:“小姑娘,你要甜的还是咸的?”我有些犹豫,索性回问:“哪种更好吃啊?”婆婆咧嘴笑了,说:“我们本地人更喜欢吃咸的。”于是爽快地要了咸的。
豆花很嫩,全然没有豆腥味。水滑细腻,入口即化,葱花润香,虾仁提味。记忆中,我离开川西家乡之后,再也没有吃过这样好的豆花了。依我偏执的性格,绝不会迁就口味上哪怕一点的瑕疵。
到的时间晚了,陆氏馄饨早已售完,只剩下一幅招牌旗幡还放在路边。据说他家的馄饨每天都是限量的,卖完即止,这个习惯绝不因游人的多寡而改变。
信步走到鲁家桥旁的森林糕点店买了半斤桂花芡实糕。我们一路走来吃过的芡实糕,倒是他家的糕点味道最好。入口即是一股沁心的桂花香,滋味清淡不腻,口感柔软又极富嚼劲。
糕店的老板徐师傅很风趣,见我们对他手中那柄厚实又特别的切刀感兴趣,便戏称自己是“西塘第一刀”,并当场表演盲切给我们看。他的刀功的确不是浮夸的,盲切的速度不仅快,而且厚薄均匀。
临行前在他那里买了四盒带走,他还特别送了半斤我最爱吃的桂花口味,告别时又塞了两个脆皮糕给我们,完全是豪爽好客的主人模样。
对于民风淳朴的西塘来说,金钱和时间绝对不是衡量生活质量的标准。这一点让我如此喜欢。
四、垂柳深处烧香港
这是一个意外之喜。在攻略里,很少有人提起这条小路。而我却觉得,这是西塘最恬静的地方。烟雨长廊虽美,终不如这条小路淡泊安宁。
人很少,游人们大多集中在西塘之西。东边路上人声寂寂,有两只狗儿在路边东奔西突地嬉戏,看到我们,只是好奇地走过来嗅嗅,很快又投入到自己乐此不疲的游戏里。
路长,景致因此伸展。小路右侧是枝长触水的垂柳,左边是临水人家。房舍绿柳皆倒影在徐徐的水流里,成为一幅曲折生动的水彩画。正是那江南丝竹里明净笛声的吹奏,淡然精致,不惹烟霞。
河边泊了一艘小舟,一个老人正在打盹。我小心翼翼地走过,生怕惊醒了他。而那一刻,我多想也和他一样偷得浮生半日闲,在依依的烟柳下,在微荡的小船里,做一个无关风月的酣甜好梦。
路的尽头,是五福桥。
名曰“五福”,自然是祝福之意。福禄寿禧财,样样都是人间极美之事。而我却独爱此桥纯朴方正的造型,是乡间最自然的风景。越是简单的事物,越是容易让人亲近。
途径圣堂,一时兴致,求了一签。
签是中平,解签的师父展签细看,一语道破我的来历:“你自近处来,却系远方人。”接着又说:“你面生离相,是极度渴望自由的人,因此作别父母远游在外;你事业初遂,虽非心中的理想状态,但已费尽几番辛苦;你感情漂泊,日后虽会美满,但目前尚无所依;你不会为钱所苦,却鲜能聚财;你心性明净,却反而容易为了这‘明净’陷入执着的僵局。”
句句说中心事,一时之间我竟惶惶然无言以对。
安静地听完签文的释义,按照师父的指点,为父母烧了一柱平安高香。其实我很清楚,这无非是庙堂赚取香火钱的做法。但心有所感,也自是安然。
生平第一次,认真地在观音像前祷祝:愿家人安康幸福,勿时时以我为念。
烧这柱平安香,只是为了祈愿。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最深切的愿望,是这样地盼望它能够成真。
有时候,做一些事,只为心安。
五、暮色渐渐上来,游人们大都散去了
我陡然无可避免地陷入回忆中。多年前,外婆家的黄昏也是同样的颜色。于是无论身在何地,一看到这样的颜色我就觉得内心温暖。那时方才天真任性、随意胡闹的年纪,此时却已是离乡别井、羁旅客居的身份。在经历过诸多繁复的世事之后,我知道自己已永失当年,再也回不去了。
时光匆匆催人老,往事却始终鲜明如昔。想起来的时候暗自心惊。
心中惆怅难消,于是坐在万安桥边独自发怔。面前流水脉脉、斜阳依依,我只是静静地看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人生若能始终如此,又有何不可?君不见,放任时间流逝的感觉,远比患得患失的追索惬意多了。
长街上的店铺相继闭门,灯笼高挑而亮,喧哗人声顿敛。西塘的人家至今仍维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朴实幸福得令人羡慕。
而我,在日复一日的疲累奔忙中早已寻不回如此的简单和闲逸。
远处遥遥传来悠扬的胡琴声,还有人在唱着暮晚的黄梅调。站在烟雨长廊上向前望,只觉暮霭沉沉楚天阔。夕阳染红了远天,也染红了西塘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