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玄 中 寺

提起中國佛教淨土宗的名刹,應首推位於山西交城縣西北十公里處深山中的玄中寺,因為它是淨土宗的發祥地。

據記載,北魏孝莊帝永安年間,高僧曇鸞在玄中寺創立了佛教淨土宗派,並著有《往生論注》等書。唐代時,日本高僧圓仁來中國學習佛教的天臺宗和密宗教義,同時也學習了淨土宗教義,從此中國佛教中的淨土宗就傳刮了日本。以後,日本高僧源空(號法然)開創了日本淨土宗,其弟子源信(號視鸞)又開創了淨土真宗。這兩個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稱中國的曇鸞、道綽、善導等為祖師,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据寺内碑文记载,玄中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落成于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随着皇家对玄中寺的重视,该寺院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扩建,香火也十分旺盛。之后,玄中寺在历史的长河中几经磨难,历尽沧桑。金大定二十六年(公元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民国年间,由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再加上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的侵掠,玄中寺的命运一天不如一天,历史上一座名刹也未能逃脱被毁的命运。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起,各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

重修后的玄中寺面貌一新,佛殿雄峙,禅堂栉比,神像或庄严,或慈祥,或威武,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但寺内更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这里有北魏、北齐和隋朝的造像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此外,还有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这些上至北魏,下至明、清时期的碑刻,不仅是一批艺术珍品,而且也是一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这里的碑文不仅记述了玄中寺的兴衰历史,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特别是研究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