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牆..

城牆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當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便告訴他應該“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當全國統一後,他便命令各府縣普遍築城。朱元璋以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這個建城的熱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舊城基礎上擴建起來。

明代擴建後的西安城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周長約13.7公里。城牆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敌台之间距离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内,便于从侧面射杀攻城的敌人。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都建有驻兵的敌楼。

古代武器落后,城门又是唯一的出入通道,因而这里是封建统治者苦心经营的防御重点。西安城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分别有正楼、箭楼、闸楼三重城门。闸楼在最外,其作用是升降吊桥,箭楼在中,正面和两侧设有方形窗口,供射箭用。正楼在最里,是城的正门。箭楼与正楼之间用围墙连接,叫瓮城,是屯兵的地方。瓮城中还有通向城头的马道,缓上无台阶,便于战马上下。全城还建有马道11处。城墙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台。除西南角是圆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转角原状外,其它都是方形。角台上修有较敌台更为高大的角楼,表明了这里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