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法相宗祖庭。位於陝西西安市南郊雁塔村。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薦冥福,擴建為大慈恩寺。當時寺院規模巨大,重樓複殿,計有房屋1897間。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慈恩寺為上座,住翻經院,專務翻譯。慈恩寺譯場,以玄奘為譯主,下設徵文、綴文、證梵、筆受等科。主要從譯人員皆挑選賢明才彥之大德,人數達千餘人,是當時最大的國立譯場之一。1931年由太虛法師主持,朱子橋、楊虎城兩將軍合力資助,在寺內设慈恩宗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多次进行修缮。
寺内大雁塔创于唐永徽三年(652),为保存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初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砖表土心5层方塔。武周长安(701~704)年间,由武则天及王公施钱,重加营建至10层,后经兵火仅剩7层。五代后唐长兴(930~933)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缮。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饰,留传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据《大唐西域记》所记印度佛教传说故事而名雁塔。至于称大雁塔则是为与后建的荐福寺小雁塔相区别。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栏额均为青砖仿木结构。塔内有楼梯,可盘旋而上。每层四面均有拱门,可凭栏远眺。塔底层四面皆有石门,门楣上有精美的线刻佛像,西门楣的说法图,刻有当时的殿堂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绘画、雕刻艺术的重要资料。塔南门两侧,镶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均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