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寺院。全稱羊土幻顯殿。位於西藏拉薩市區,座東向西。建於7世紀中葉。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後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後,將其移置於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
寺內建築為木石結構,高4層。殿頂为藏式金顶和法轮。释迦牟尼(觉卧)佛像供奉于主殿中央,两廊殿堂供奉松赞干布与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周走廊壁画琳琅满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迹、密宗坛城及建寺经过等多种内容,主殿二、三层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兽和狮身人面泥质半圆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为主,兼具唐代建筑风格,并有尼泊尔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艺术特色。
寺前的唐蕃会盟碑,立于唐长庆三年(823),以藏汉文镌刻碑文,反映了藏汉两民族历史悠久的亲密关系,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会盟碑南侧,相传为文成公主手植,也称公主柳。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劝人恤出痘碑,在唐蕃会盟碑和唐柳之间,汉藏两体文字已漫漶难以辨认。
寺内保存有唐代乐器及相传为文成公主使用过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杨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弥勒佛像后,字迹多不可辨认,立碑年代约在永乐至宣德年间。
明永乐七年(1409),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发起大祈愿法会,此后每年藏历正月聚集数以万计的僧人在寺前诵经。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颁赐金瓶,以掣签方式确定大活佛的转世“灵童”,其仪式亦在本寺觉卧佛像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