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寺的由來?

白馬寺是我國佛教的“釋源”(即佛教發源地),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營建的第一座僧寺,建于東漢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白馬寺位於洛陽城東邙山腳下,坐北朝南,長方形的院落,依次排列著五重殿閣,即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盧閣。大佛殿是全寺主體,殿頂九脊,綠瓦覆蓋,華美異常。牌坊式山門外立有兩匹雕刻于宋代的漢白玉石白馬,故稱白馬寺。

據《資治通鑒·漢記》、《魏書·釋老志》和《洛陽伽藍記》載,東漢永平七年(西元64年),漢明帝劉莊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即谴郎中蔡培等人出使天竺(印度),以求其法。蔡培等历尽艰辛,到达大月氏国(今阿富汗一带),遇天竺沙门(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学佛教经典,获释迦牟尼画像和《四十二章经》。水平十年(公元67年),蔡培邀摄摩腾、竺法兰一起来到洛阳,在鸿胪寺(汉朝接待外国使节处)传经布道,并翻译了《四十二章经》。翌年,双明帝下令在洛阳雍门外建“招提”(即寺庙),取名白马寺,以念白马驮经之劳。之后,摄摩腾、竺法兰又翻译《十地断结经》、《法海藏经》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水平求法”,佛教自此在中国盛大起来。

白马寺规模宏大,颇有气魄。寺内楼台亭殿庄严宏伟,苍松翠柏、花木幽深。门前两株古柏为明代所植,距今已五六百年了。寺内有短垣围绕的两座偏院,是两位高僧的墓地,圆形墓冢,青石围砌,他俩居洛阳60余年,圆寂于此。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