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太原作為中國古都之一,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太原自古以來一直是北京和洛陽之間的非常重要的交通孔道。太原由趙簡子始建於西元前497年的春秋時期,稱晉陽。前455年(周貞定王十四年)智伯瑤攻打趙氏,以汾水淹灌晉陽城。後來趙襄子說服韓、魏兩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軍營,大破智伯軍,擒殺智伯瑤,稱為晉陽之戰。戰國初期為趙國都城。秦始皇時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漢朝設並州,为全国十三州之一,这也是太原又称并州的渊源。自此晋阳一直并州的州府。十六国时期势力最大的前秦在淝水之战战败后,由苻丕为首的政权曾以此为都。南北朝为东魏和北齐的别都。隋朝时成为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黄河流域第三大城市和唐朝李渊起兵的发祥地,唐朝又以太原为北都和北京,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合称为三都。五代十国时期是后唐,后晋,后汉三代的发祥地和别都,又是北汉的国都,故又有“龙城”的称号。宋太宗收服北汉守城的杨家将后,攻下太原,并火烧水淹了城池,后又令大将潘美重建太原城。明清时代,因为晋商的出现,太原成为北方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中国早期的工业城市。民国时期山西军阀阎锡山以太原为根据地,第二次中日战争时曾被日本军队攻陷。国共内战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打败了阎锡山的部队并攻占太原。解放后太原因为地理原因和依靠单一的重工业和煤炭资源,经济发展缓慢,污染严重。
[地理]
位于黄土高原东部,太原盆地北端。北、西、东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一角开阔的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海拔最高点为2,670米,最低点为760米,平均海拔800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汾河自北而南纵贯全市,流经 100公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平川约占五分之一。现有耕地面积 210万亩,林地面积83万亩,草地面积 187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谷子、高梁、豆类、薯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蔬菜、棉花、油料、甜菜、药材等。 山西最大的河流汾河,由静乐入境自西向东至上兰村南折流经太原市城区。此外还有支流潇河、屯兰河、大川河、柳林河、凌井河、杨兴河等。山麓地带泉水较为丰富,尤以晋祠和兰村泉水流量最大,境内较大湖泊六处,以晋阳湖为最。汾河两岸沟渠纵横,给工农业用水带来很大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