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臺的介紹

邋位於塘沽區、海河入海口,素有津門海防要隘之譽。天津是北京的門戶,清咸豐八年(1858年)為加強海防,確保京畿安全,在天津建炮臺6座,分別以“威”、“震”、“海”、“門”、“高”5字為名號,另一座建在北岸石壁上。

邋邋大沽炮臺興建于道光二十年,共有炮臺四座,大炮三十尊,駐軍八、九千人。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大沽口與虎門同時成為我國南北兩座重要的海防屏障,提督史榮椿率部堅守炮臺,與英軍激戰,打沉了聯軍軍艦四艘,史稱第一次大沽口保衛戰。戰後,清廷重新修建大沽口炮台,在海河口南岸东沽村修建炮台三座,在北岸宁河县于家堡设炮台两座,在后墙营门设小炮台二十五座,共拥有大炮六十四尊,防务比以前更为加固,但仍然不敌八国联军的军舰炮火,1900年再次被占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大沽口炮台被拆除,现仅存南岸“海”字炮台。

交通:乘从天津到塘沽的621、613中巴车,到塘沽后再换乘110路公交车可到。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