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鼻山的資料

象 鼻 山(1)
象鼻山,又稱象山。明代詩人孔鏞寫道:“象鼻分明飲玉河西風—吸水應波。青山白是饒奇骨、白日相看不厭多。”這一百看不厭的 象鼻山位於城南灕江和桃花江的江流匯合處。山形酷似一頭巨象,伸長鼻子臨江吸水,因而得名。象鼻與象身之間的大洞,便是著名的 水月洞。范成大說它“其形正圓,望之端整如月輪”。水月洞裡江水通流、可泛小舟,在明月之夜,它的倒映則構成“水底有明月、 水上明月浮”的“象山水月”奇觀、而使歷代詩人吟詠不止。洞內外崖有古代石刻文物50余件、其中以宋代爱国诗人张孝祥、范成大和 陆游的作品最为有名。陆游虽然没有到过桂林、但对这里的奇山秀水神往不已。他把诗和信礼寄给当时任昭州(今广西桂林市平乐县) 太守的朋友杜思恭。杜思恭则“命工刻于崖石,与世人共之”。象鼻山的山脚有石级小路通上山顶。山顶平展,绿树成荫,当年太平军 在此架炮攻城。在山顶的东端有明代的实心砖塔,因嵌有普贤菩萨像而得名普贤塔。塔身似圆形宝瓶,又像剑柄,又有人称之为瓶塔 或剑柄塔。象鼻山的南麓有近年改建的始创于唐代的云峰寺、寺内陈列着太平天国的历史文物。在寺的两面是一座舍利塔。这里原来 还有个开元寺。唐代的鉴真和尚第五次东渡日本失败,漂到海南岛,在北归的途中,经过桂林时,居住于开元寺,在此主持大典, 讲法传经。可惜古寺早废、只留下这座佛塔叙说当年盛事。象鼻山,景色优美、是桂林山水的象征和桂林城的标志、最令中外游人喜爱。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