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 至35.05’之间。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地理条件优越。它位于暖温带南缘向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4.2`C降雨量546毫米。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 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 南北宽约168公里。
洛阳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围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荆紫山、周山、樱山、龙门山、香山、万安山、首阳山、嵩山等多座山脉;境内河渠密布,分属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黄河、洛河、伊河、清河、磁河、铁滦河、涧河、廛河等10余条河流蜿蜒其间,有“四面环山六水并流、八关都邑、十省通衢”之称。由于洛阳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饶,“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九朝古都
朝代 名称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时间
1.夏 斟? 偃师二里头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 西亳 偃师尸乡沟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3.西周 洛邑、成周 p河两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4.东周 洛邑 王城(涧河两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5.西汉 雒阳 汉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6.东汉 雒阳 汉魏故城 光武帝至献帝,共12帝 25年—190年
7.曹魏 洛阳 汉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8.西晋 洛阳 汉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9.北魏 洛阳 汉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10.隋 东都、东京 隋唐故城 炀帝、恭帝 606年—618年
11.唐 洛阳宫 东都 神都-武则天 东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间都洛40余年)
12.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13.后唐 东都 隋唐故城 庄宗、明宗、闵帝、末帝 923年—936年
14.后晋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约2年)
15.民国 洛阳 洛阳市 1932年
洛阳在明清时期为河南府治,民国时期设有专员公署,1948年置洛阳市,但为县级市属洛阳地区管辖,1956年为地级市(省辖市)。
洛阳被称为“九朝古都”、“十三朝古都”。其中,“九朝古都”的九指的是多的意思,“十三朝古都”中的13指的是建都的朝代数量。
特别注释
洛阳的历史上的情况比较复杂,容易引起误解。
1. 商、周、汉、魏诸朝都有多次迁都的历史,这些朝代的都城从历史纵向上看可能不只一个,洛阳是其中的一个。例如商就先后多次迁都,所以安阳、郑州、洛阳都曾经是商的都城。其中安阳最为著名。公元前14世纪,商朝第十代国王盘庚,从山东“奄”(今曲阜附近)迁都到“殷”,成为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 中国部分朝代的首都不只一个。出于战略上和经济上的需要,一些巨大王朝会设立陪都,例如唐,举世公认其首都为长安,洛阳之所以称为其都,是因为唐代统治者定洛阳为其行宫和巡幸之地,故有“东都洛阳”之称。虽然在影响和地位上不能和长安相提并论,但毕竟有别于一般的地方行政单位。
3. 洛阳曾经是中华民国的陪都,“一·二八”淞沪之战和八年抗战中,曾两次迁都,前一次迁洛阳为“行都”,第二次迁重庆为“陪都”,南京作为中华民国法定首都的地位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