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線木偶誰知道

泉州木偶藝術,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目前我國木偶戲中歷史最長的稀有劇種。千年來,泉州傀儡戲既充分發揮其巫文化潛質和"溝通人神"的獨特功能,與道教等宗教科儀活動相結合,成為泉州乃至閩南語系地區民眾生、老、病、死等人生禮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以其獨特技藝和精彩演出,成為一般民眾、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賞、喜聞樂見的民間戲曲藝術。

泉州傀儡戲,古稱"懸絲傀儡",今稱提線木偶戲。源于秦汉。晋唐时随中原族南迁入闽。唐末五代即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历经宋、元、明、清、民国从未间断。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闽南民间俗称"嘉礼",又名线戏。唐末王审知入闽称王时,傀儡戏随之传入泉州。到了宋代,已在泉州民间广为流传。明代的泉州傀儡戏已脱离了属于片断、杂技表演的"弄傀儡"形式,能够演规模宏大的历史戏了。

清朝道光、咸在年间,木偶制作技术大大提高了,艺人们根据《目莲》、《西游》、《封神》等戏的特点,创造了不少花脸、鬼脸头像。同时改进了活动头像,把木偶又前推进了一大步。
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由偶头、笼腹、四肢、提线和勾牌组成,高约两尺。偶头以樟、椴或柳木雕成,内设机关,五官表情丰富;竹制胸腹,手有文、武之分,舞枪弄棒,笔走龙蛇,把盏挥扇,妙趣横生;脚分赤、靴、旦3种, 勾牌与关节间有长约3尺的提线。近年来,木偶舞台演出区域扩展, 泉州木偶剧团提线表演占据整个舞台空间,提线可达6尺,难度大,但表现力大增。

泉州木偶偶长2.5尺,提线一般为16条,多则30条, 因动作和角色需要增删,集中于"交牌"之上,布线合理,线规谨严,动作灵活而真实感强。

旧式戏棚为平面戏台,仅设生、旦、北、杂四个行当。当代以来,出现立体天桥式舞台,增设地台,表演区扩大,纵深感增加,舞台调度日趋灵活。木偶造型因演出而变化,有时一个角色会由提线、杖头、掌中混合操纵,如《火焰山》的铁扇公主;线偶的操纵也由一人增至双人,丰富了表演的细节

泉州线戏班的戏箱里拥有偶人36个,"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无所不能;而且演出有"傀儡簿"(文字脚本)。"四美班"保留剧目500多出, 包括"说岳"、"水浒"、"西游"、"目连"及稀有的《张飞私奔》、《韩湘子》、《封神榜》等。

线戏是典型的"演员中心制",表演乃其核心,因而造就了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清末,泉州龙班的林承池等能演拔剑、撑伞,虎班何绽可瞬间完成搁腿、出手、握剑、转目四个动作;近代及今,张秀寅的白素贞(《白蛇传》),谢祯祥的伍员(《临潼关斗宝》),黄奕缺的小沙弥(《水漫金山》),均以线功高超、设计奇妙、形神兼备、个性丰富而饮誉剧坛。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与积累,泉州傀儡戏至今保存 700 余出传统剧目,比如有一出"木莲救母"这出戏可以连演7天7夜,就是白天也演,晚上也演,可以连演7天。所以,泉州提线木偶的传统是很深厚的,这也是它的特色。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的戏种,包括由 300 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特剧种音乐"傀儡调"(包括"压脚鼓"、"任锣"等古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并且形成了一整套精巧成熟的操线功夫 "传统基本线规"和精美绝伦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我知道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