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总面积1.5万平方公里,人口800万。
铁柱潮声:是坐落在北门新洋港和串场河汇流处的天妃闸(建于清乾隆年间)外的铁柱与潮水的撞击声。这些铁柱,传说中是神禹铸以镇压蛟龙,又传说是秦始皇巡游时的系马桩。每当海潮上涨,水急潮涌,风浪冲击铁柱,声响大作,铿锵之声甚为悦耳。
范堤烟雨:范堤即范公堤。宋天圣年间范仲淹率领数万民工筑成,堤长180多公里。人们为了纪念范仲淹的业绩,起名范公堤。又在东门外立范公祠,祠前建"景范亭"。晴日登堤东望,堤外无数烟墩和潮墩,星罗棋布,绵延入海。雨中登景范亭遥望范公堤风光,只见堤上垂柳行行,堤外烟雨苍茫,海雾沉沉,启人幽思。
瓜井仙踪:相传东汉末年孙坚到盐渎县当县丞,其父孙钟随之来此,以种瓜为业,凿井浇灌,得名“瓜井”,又称“孙仲井”。据陈沂《南畿志》称:"瓜井去县治东北半里,不旱不竭"。
龙祠胜概:在东门外头墩以北,即龙王庙,俗称龙王墩。建于明万历九年(1582年),四周遍植杂树,故称“祠树色”。庙前林荫夹道,四旁古柏参天,清雅幽静,景色优美。每逢佳日,游人多喜结伴前往漫步。登眺墩上,东望泡溟茫茫之中,气象万千。龙祠在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已成为数十家的居民点。 石桥春涨:在郊区大纵湖西5公里,与兴化市沙沟交界的石梁溪上。原石桥今已不存。春天,来自高邮、宝应、兴化等地的春水汇于石梁溪,河面碧波荡漾,两岸绿柳红桃拥到湖口,放入湖荡,湖面云蒸霞蔚,渺漫无际,别有一番风味。 杨楼晚翠:杨楼即盐城南门城楼。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始筑砖城,仅辟东、西、北三处城门。万历七年(1579年)增开南门,新建此城楼。楼宽约16米,三开间,高约8米,题额“淮扬一览”。门内有青云桥,门外为跃龙池。池南为迎恩亭。城楼四面接水,壮丽炫耀。更兼沿河遍植杨柳,绿影迷离,形成烟水苍茫的气象。在杨楼远眺,浮云烟霭,境界幽遐,故有“杨楼翠霭”,由于历代沧桑,杨楼今已无迹可寻。 登瀛晚眺:在盐城西门外,有一桥横跨串场河湍流之上,原名永丰桥,为西去必经之道。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六年(1867年)有一名沈登瀛者出资重修,改为今名。昔时,夜晚登桥临水,凭栏四望,落日余辉,晚霞飞舞,绿杨芳草倒影水中,“无山似有山”。此桥于1946年至1949年间,为纪念王若飞烈士,曾改名“若飞桥”。解放后重建为钢筋水泥桥,拓宽为八车道。桥两边工厂、商店林立,夜幕降临,桥头水上,灯火倒影,别有一派气象。
平湖秋月:平湖指大纵湖,又作大湖、太湖。湖在盐城市西南。方圆60里,与兴化市接壤。每逢中秋时节,金风送爽,月夜扁舟,一览湖上,波平如镜,灏渺荡漾,微风送来阵阵荷香,幽静恬淡,令人遐思万千。如今在湖北岸已建起一座茶社和临水方亭,或品茗,或远眺,秀美的湖光水色尽收眼底。湖畔的北宋庄,水巷纵横,古桥飞渡,贴水成街,孰手而市。街河南岸的大纵湖文化站,典雅古朴,为一级苏州庭园式建筑。东部为轩廊院落,院中东南为大小两轩,临水的亭廊轻巧秀丽,桂花香气袭人,西部为小游园,花团锦簇,曲径通幽,漫步其中,使人赏心悦目。 盐岭积雪:旧时盐城有盐场两处:伍佑场和新兴场。灶户煎盐,送交垣商,露天堆积。产盐极盛时节盐堆数十处,大小高低如群山罗列,晶莹耀眼似“盐岭积雪”,也是一景。 龙港观海:龙港即斗龙港。在盐城县东南,今属大丰县。大丰、兴化及伍佑南串场河水皆归此渲涉入海。当年龙港天高海阔,风起云涌,令人心旷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