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長沙風光

(1)影珠山

長沙有民謠:“影珠山,離天三尺三,人要低頭過,馬要卸卻鞍”。其實影珠山高不過509.4米,南北長7公里,是長沙與汨羅的界山。她的出名,與“影珠山有48寺廟”相關,此語見於《今古奇觀》。相傳梁武帝時三裡一庵五裡一觀,確有此確況。當地則有“十二個嶺,四十八個庵”之說,老人們現還能數出20多個,僅山頂附近就有老廟、新廟、養靜園、腰子坡廟等五六個,彼此喊得應。其中新廟曾祀陳公真人肉身。據說他生前是個孝子,在外遇到美食,除非有老母一份,否则不食。光绪十一年羽化后“仙躯”不腐,每到农历六月初六换袍晒衣,后被毁。其它寺庙亦仅存遗迹,近年恢复了养静寺,有僧尼数人。

“影珠”之名由来有三:一曰南朝陶真人先隐居于此;二曰“山顶有井,其影如珠”;三说山中有珠之影子。据在山上生活了17年(1934~1952)的开福寺觉了师介绍,她们先前常在晚间看到山上山下有灯笼火光来回飘动,“萤火虫没有那么大的光”。

影珠山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1944年我新四军在山北腰子坡痛歼日寇,至今仍不时出土子弹壳之类。腰子坡东侧有巨石临空,如啸天狮子,故名狮子岩。崖下乱石嶙峋,有石洞几层,俗名“九间房”,传为陶真人修炼处,现需侧身入内,洞室如房,进第三间即寒气逼人,打火机打不起火来。此外,西坡有“仙人洞”。山南有九马嘴;九座山头昂头耸立,如九马奔槽。山顶原有一银杏,历千岁,4 人合抱。惜树皮被剥,树身易进水,屡遭雷击,火往往从树心烧起,救火无效。80年代的一次竟烧了一天一夜,现仅存已炭化的树桩,高约5米,两人仍不能合抱。

影珠山美在田园风光,层层梯田从东坡一直绵延到山顶,间以石径农舍,竹篱瓜棚,池塘果树。林荫泉喧,蜂飞蝶舞,夏夜更为幽静宜人。

(2)黄兴故居

在市区东南约15公里处,隔浏阳河与黎托乡相望,属长沙县黄兴镇杨托村凉塘。故居处平畴沃土之中,建于1864年,原为53间的四合院,现存12间土砖青瓦平房。

1874年10月25日,黄兴诞生于斯。上厅右边正房是其父母居室,摆雕龙琢凤中式古床;左边是黄兴卧室,置西式铜腿金属简易床。下厅正房耳房均辟为辅助陈列室,介绍黄兴生平事迹。

黄兴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徐特立故居

位于长沙县五美乡观音塘,为砖木结构的普通民房,有槽门、堂屋、厢房等,天井中有徐特立亲自栽的柚树。

徐特立(1877~1968),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他1913年在家乡创办五美学校,1915年把自家房屋捐作校舍。1930年国民党反动当局劫走校具,学校停办。解放后续办,并扩建了校舍。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除陈列徐老用过的书籍、皮箱、布衫、布鞋等实物外,还有照片、题词、手迹书信等。常年对外开放。

(4)杨开慧故居

出长沙城东北60多公里,有座面垅背山,坐北朝南的古朴院落,中国的女杰杨开慧1901年11月6日诞生于斯。这儿当时叫长沙县清泰都板仓,是个山青水灵, 田垅曲曲,莲荷亭亭之处。现名开慧乡开慧村。故居建于1975年,前后三进,中有天井。东厢房内陈列着杨开慧的生平事迹及其所用过的粗布衣等实物;西厢房内有毛岸英烈士生平展览,有江泽民、李鹏、万里、李瑞环等人的题词。

(5)许光达故居

在黎托乡东山镇渡浏阳河,顺机耕路前行数百米,右侧有四间砖木民居,青瓦脚,土砖墙,木格窗,木框大门,杉木前廊檐柱(左边一根用楠竹代替),这就是赫赫有名的许光达大将故居,现属长沙县黄兴镇桂花村,南距黄兴故居1公里多。

许光达故居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原有两进,上进倒于1954年的洪水中。许光达1908年6月3日诞生于进门厅屋前房,并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学生时代。

许光达高风亮节垂风范。在战争年代中,他与妻子邹靖华天各一方,十年间杳无音信,他身居高位而对爱情坚贞不渝,与结发妻子白发同老。1955年,当得知将被授大将时,他即向毛主席反映,要求只授上将,而将大将授予王震等同志。授衔后,他又主动要求行政上降一级,故十员大将中唯他是5级。1987年, 地方政府派人赴京商量许光达80诞辰修旧居塑铜像一事。许夫人邹靖华意味深长地说:“请你们转告父老乡亲、当地政府,感谢他们的一片敬意。我的意见,故居不要修,像不要塑,纪念会也不要开,腾出钱来为孩子们修建学校。这样做,老头子定会含笑九泉,只要后人不忘记他就是最好的纪念”。

(6)左宗棠墓

位于长沙县石门乡柏竹村,从黄兴故居过杨梅河大桥,南行约2公里, 即可见公路边的“重修左宗棠墓碑记”。从碑后登数十级石阶,“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跃入眼帘。墓前有石砌平台,配以石桌、石鼓、石香炉。两侧华表刻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左宗棠,字季高,一字朴存,清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十月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