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堂唐代邛窯·民居遺址:位於城南郊2公里的南河岸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中國陶瓷史》載:“南朝時,四川成都和邛崍等地先後建立瓷窯,以邛崍有代表性。窯址以什邡堂比較集中。唐代是邛窯的極盛時期”。什邡堂邛窯有窯包13座,周圍覆蓋著窯具和瓷片。邛窯產品是四川省古青瓷系的代表,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前來研考著文。1984年,經國家文化部、文化局批准,進行了保護性搶救發掘,清理出土器物1.7萬多件,上級別文物400多種。各種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以省油灯最为别致,以胡人水注、鹅杯、鸳鸯杯、鸡壶等造型最为形象生动。出土器物釉色丰富多彩,以“邛三彩”(单彩、双彩、三彩)著称,釉色鲜亮,永不脱落。
唐代民居遗址,系发掘5号窑包第三文化层时发现的。其中唐代早期房屋基址5间、中后期房屋基址4间,面积约900平方米。周围有水沟、水井、窑藏。系完整的唐代民居建筑。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空白,丰富了什邡堂邛窑遗址的内容,具有较高科研价值。
唐代民居遗址,系发掘5号窑包第三文化层时发现的。其中唐代早期房屋基址5间、中后期房屋基址4间,面积约900平方米。周围有水沟、水井、窑藏。系完整的唐代民居建筑。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空白,丰富了什邡堂邛窑遗址的内容,具有较高科研价值。
位于邛崃市城南郊2公里的南河岸边,现存窑包13座,沿河呈带状分布,东西长530M,南北宽210M。现清理出土器物1.7万多件,釉色丰富多彩,以“邛三彩”(单彩、双彩、三彩)著称。其中,十方堂窑以其在邛窑遗址中现存窑包最多、遗址面积最大、烧造延续时间最长、产品种类最多、产品流传最广而著称于国内外,是邛窑遗址的代表,也是四川省古青瓷系的代表。
唐代民居遗址中有唐代早期房屋基址5间、中后期房屋基址4间,面积约900平方米。周围有水沟、水井、窑藏,系完整的唐代民居建筑。这一发现,填补了中国民居建筑史上的空白。